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臺北雙年展─動靜之間的對話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臺北雙年展─動靜之間的對話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683 人
撰文/李芳琳 │發佈時間:2015-01-02 11:08

 雙年展(Biennale)一字原為義大利文,意指二年一次或固定每隔幾年的展覽。最早始於西元1895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原是為亨伯特一世(Humbert I or Umberto I)及瑪格麗特王后(Margherita of Savoy)舉辦的銀婚慶祝活動。演變至今成為包括以音樂、舞蹈、戲劇、建築、藝術等展演,並配合全球及在地相關藝術議題的當代藝術活動。雙年展作為一個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存在,除了是城市文化發展指標外,更促進國家或區域與當代藝術的國際接軌,藉由藝術家的作品,邀請社會大眾一同參與及對話。一方面結合當地相關產業,另一方面也重新反思藝術與社會脈動的連結。

圖3:La Biennale di Venezia。圖片來源:La Biennale di Venezia fficial website

 一年多來,被臺灣當代藝術界所關注、討論的臺北雙年展於九月中旬於臺北市立美術館開幕,此次特別邀請法國高等美術學院院長(ENSBA,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 Art)Nicolas Bourriaud擔任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以劇烈加速度(The Great Acceleration)為主題,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的概念。邀請52位藝術家或團隊,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呈現人類與自然的連結,即如何在創作中不同以往的競爭方式,而是以對話開啟新的溝通並提出人類在萬物中所扮演角色,及存在目的。

圖4:La Biennale di Venezia。圖片來源:La Biennale di Venezia fficial website
圖5:2014年台北雙年展。圖片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

 不可諱言,生命彼此相捨,並依傍生存。在人類行為帶來對大自然的需索無度及汙染,形成自然由人類所奴役;人類被自然所制約,互相損害的零和遊戲當中。此次展覽帶出以對話代替競爭的方式,表現共活性(coactivité)的可能及方式,藉由探討人類與自然的依存關係,闡釋更多的彼此體貼及諒解,進而思考共生關係的假想狀態。

事實上,人類不僅加速對自然索取,人類對於本族也以待價而估的方式彼此物化。科技不盡然帶來效率及美好生活。過及的欲望反加劇了人類汲汲營營的盲目。而選擇性的不願善待生命,肆意脅迫並壓抑生命本質,更造成現代人類生活的無力感。正如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所言:「人類並不編織生命之網,人類只是碰巧擱淺在生命之網內,人類試圖要去改變生命所有行為,都會報應到自己身上。」

圖6: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圖片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