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藝術拍賣的三點共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831 人
撰文/林巧翎 │發佈時間:2015-01-02 11:15
圖1:李石樵,取自網路

▲圖1:李石樵,取自網路

 現今社會由於經濟蓬勃發展,民眾的休閒時間大幅增加,進而促進文化的繁榮。而在這兩個條件的交互穿插下,相對培養出大眾對投資理財與享受精緻生活的觀念,並隨著兩條件的影響力愈趨高漲而越來越被重視。

對社會大眾而言,最常見的理財方式包含投資股票、基金、債券、黃金、房地產、保險等,其中最能滿足上述兩個條件的方式,莫過於藝術品投資。該方式不僅能藉由投資藝術品的保值性而獲利,也能在收藏之餘享受提高文化素養的品味。

藝術拍賣市場是由三個不可或缺的要素組成,包含拍賣公司(業者)、畫廊(中介者)和收藏家(消費者),這些缺一不可的條件在拍賣機制下構成臺灣日漸興起的拍賣熱潮。

圖2:廖繼春,取自網路

▲圖2:廖繼春,取自網路

 最有效率的買賣方式

所謂的藝術市場,是藝術品創作與流通的過程總和。當中無法脫離藝術家對作品的追求與實踐,也離不開投資者精準的收集眼光,更離不開評論家對藝術品的精闢評價。其中,拍賣作為藝術市場中的仲介機制,更是提供有買賣需求,但在一般市場無法交易成功的雙方一個接觸而成交的機會。

洪芳芷(1999):「拍賣在一般經濟制度下可分為下列兩大功能。第一,是透過拍埋能定義和解決許多價值與價格模糊不清的情況。藉由競標的方式,使對該項商品評價最佳、出價最高的消費者如願獲得商品,解決商品的價值定位與擁有權。第二,運用拍賣機制可達成買賣雙方互動關係。標定價格的交易型態是由賣方訂出一明確價位,買方認同該價格在合理範圍,才構成交易行為。但拍賣機制是運用買賣雙方的互動方式完成交易,使交易能達到需求供給的最佳狀況。」

圖3:2014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海報,取自蘇富比網站

▲圖3:2014年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海報,取自蘇富比網站

 商機無限‧人才短缺

蘇富比曾於1992年在臺灣舉辦第一次國際拍賣會,鼓勵臺灣拍賣市場跨出國際化的第一步。當時,首拍的內容以二十世紀前後臺灣前輩畫家的作品為主,共計82件拍品僅有5件未成交,成交率高達93.5%,同時創下8625.65萬元的成交金額紀錄。(參閱《臺灣美術年鑑》)

看似成功落幕的首拍,卻發生兩段插曲:一是主辦方公布拍賣目錄後,即有五幅作品被稱為偽作,在舉證說明後,撤拍了其中兩幅具爭議的作品。分別為李石樵《紅衣少女》與廖繼春《風景》。充分顯現臺灣缺乏藝術品鑑定人才與公信機制的問題;一是蘇富比基於職業原則與國際慣例,並未提供賣方名單給國稅單位,造成國稅局依稅捐稽徵法辦理的事件。該事件則是顯示臺灣稅制對藝術市場的不平等規定。

圖4:2011年香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現場,取自中國奢侈品網

兩大國際拍賣公司在臺灣急進急出,等於讓臺灣的藝術市場洗了一趟三溫暖。傳家藝術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前總經理郭倩如表示:「經營拍賣的靈魂人物就在負責業務的專家,缺了這一項根本無法運作,蘇富比的撤拍結果,也凸顯出國內這方面專業人才極度缺乏的窘境。」曾任職飛馳中拍賣營運總監及拍賣官的黃河對蘇富比撤出臺灣的行為更具體地提出三項原因:「一是市場無法開拓;二是臺灣藝術家作品越來越沒有行情;三是人事問題。」

除了蘇富比於1999年秋拍後率先撤出臺灣藝術拍賣市場,佳士得隨即在2001年秋拍後也撤出臺灣。為國外拍賣公司在臺灣的運作發展劃下句點,也算是給臺灣短缺的拍賣人才打下一顆震撼彈。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