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淺析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242 人
撰文/ 林巧翎 │發佈時間:2015-01-02 13:55
圖1: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左)帶來「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的消息,劇場工作者楊景翔(右)則分享他的創作經驗。取自《臺灣醒報》

▲圖1: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左)帶來「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的消息,劇場工作者楊景翔(右)則分享他的創作經驗。取自《臺灣醒報》

《醒報》日前報導,為了提供表演團隊或藝術家更多創作機會,國家兩廳院推出「藝術基地計畫」,2015年將透過公開徵選,邀請藝術家提出特色創作計畫,在兩廳院駐館,並將提供入選的駐館藝術家,最多每年60萬元的前期創作經費,讓藝術家無後顧之憂地從事創作。

圖2:國家兩廳院網站首頁,取自兩廳院網站.jpg

▲圖2:國家兩廳院網站首頁,取自兩廳院網站.jpg

 

 

種花思維

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接受採訪時表示:「藝術基地計畫」最重要的精神是『種花』,兩廳院以前的方式像是切花,就是直接去市場選出已經開的好花,也就是精選精彩的表演作品到兩廳院演出,現在則改以培育的方式,讓有潛力的藝術家以較自在的步調,從事藝術創作的前期耕耘,最後開出美好花朵。」

兩廳院的培育精神的確令人敬佩,但身為臺灣第一個行政法人機構,財務方面儘管有公部門編列預算,但2008年卻被報導出遭砍五千萬預算的新聞,兩廳院意識到若一味依賴公部門預算,則表演品質、場次、空間就會跟著緊緊依附,樹倒跟著倒。因此除了公部門編列的預算,就本身行政法人的身分,兩廳院必須自營(必須營利)支付開銷,兩廳院需更有企圖心,從補助計畫走向培育表演藝術人才,也算是兩廳院正式跨入新思維的壯舉。

圖3: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取自官網

▲圖3: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取自官網

 藝術團體的後顧之憂

在國外,表演藝術業在19601980年代的二十年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長盛況。因應觀眾增加,交響樂團、合唱團、大型劇院、歌劇院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在臺灣,解嚴使人們重獲自由與歷經世界局勢更迭後的廣大空間,表演藝術團體以及藝術經紀公司大量成立,也帶出臺灣表演藝術的潛力。

圖4:大埔聚落裡彩繪浮球作品,顏榆欣攝

 時至今日,國內外表演藝術團體卻同時面臨到不少考驗。像是發生於1999年的921大地震,除了劇烈衝擊人民心情,也波及到國內表演藝術環境。地震後,著手重建的情形四處可見,除了退票情形增加,影響演出票房外,這些表演藝術團體面臨地震後下半年的窘境,也多以取消或延後演出做因應。好不容易等地震的陰影略減,緊接2003年爆發了前所未見的SARS疫情,表演藝術團體萬萬沒想到SARS在臺灣的延燒程度居然又讓自己陷入再一次的危機中。

 參考資料:

《臺灣醒報》〈培育演藝家 兩廳院駐館計畫啟動〉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