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江湖?廟堂?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江湖?廟堂?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4392 人
撰文/洪秀芬 │發佈時間:2015-04-06 11:38
圖一:英國學者John Pick:『 所謂的政策『是一種設計、手段、謀略或戲法。』

▲圖一:英國學者John Pick:『 所謂的政策『是一種設計、手段、謀略或戲法。』

 選舉過後,許多文化界前輩將擔任政府職位,領導一個城市或縣市的文化發展,這些前輩們在其專業領域內,皆已是赫赫有名人士,對於一個城市的文化發展,必能發揮極佳的行銷效果,可問題是:該了解什麼?該做什麼? 又或者,更重要的問題是:

 

文化政策是服務政府或是文化,還是人民?

 

江湖?廟堂?

首先,讓我們打開天窗說亮話,文化人專精政策者,寥寥無幾。但是,文化人不是政客,懂得謀靜候動,老謀深算。文化人看到不對之處,總是汲汲發聲,或藉作品、或抒發於文字,這是文化人可愛之處。每一個文化人都有其個別專精,或音樂、或視覺創作、或傳播,也可能是商業藝術,所以每一個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所了解那一面的問題,因此,文化人擔任政府職務時,很重要的是不能受到自己專業的限制,而造成偏聽的局面。

 

因為對單一面向的問題提出解決辦法(一般而言,常常是候選人的政見或支票),並不能夠稱之為「政策」。英國學者John Pick1曾經非常直白地指出(費約翰(1995)藝術與公共政策):所謂的政策『是一種設計、手段、謀略或戲法。但今日,政治家們已促使這個名詞變成崇高的字眼。政策便是政黨所開的支票,它不一定能兌現。政策是政府各部門在政府佔優勢的意識形態下所作的任何決策,它不是根據該國的文化傳統或者議題下的藝術型態的固有特質而決策的。政策是一種措辭與術語的應用,透過具說服力的術語或經濟數字,讓原來很糟的藝術政策看起來似乎將帶給社區或全國國民無限光明的樣子。』

John Pick 是歐洲(尤其是英國)有關文化政策與管理的先驅,如果連他對歐洲的文化政策都有如此批評,更何況是對文化政策發展腳步略慢的我國呢?舉例而言,「統籌分配款」制度施行後,文化預算融入縣市政府統籌分配款,如何分配完全取決於縣市首長對於文化的重視態度,若是在不重視文化的縣市裡,預算即可能被挪作他用。因此,文化部的補助就變成了唯一的來源。但是文化部的地方補助預算是採競爭型的,善於提計畫、整合公私資源的縣市政府往往較易獲得連續型預算補助,當地方政府人力不足,缺乏公私協力的經驗,而且縣市首長不重視文化時,爭取中央預算就無法與其他縣市競爭。
根據文化部史無前例大盤點連續六年分配給縣市的補助預算,發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分配較多的前三個縣市政府,每位地方民眾可分得的文化預算為新臺幣335元,分配最少的末三名,每人平均金額僅23元,強弱之間落差達十四倍之多!(2)就上述的事實看來,「從村落出發,從國際回來」的文化願景,與真實的世界,尚有一大段距離。又例如,各縣市文化局在分配補助款時,表面上似乎依據明文規定,但是每年所延聘的審議委員,一再重複的機率相當高,久而久之地方上的人便有了熟門熟路,也許不見得其中有些弊端,但是,對於當地文化展演的多元性或精彩性,勢必大打折扣。
政策的執行面充斥這分配的難題,執行者中途下車也時常讓人錯愕。近十年來,地方上的文化局長,上臺與下臺之間多有不足一任期者,即使是文建會主委、或是文化部長,在現今政務官折損率高的政治環境,亦很難在自己的任期內,將就任時的口號一一實現…..(見表一)。但是,政治歸政治,文化大業,難道會因為換人就換了樣貌?
 
(表一)
 
文化人與文化政策
政策法條可以被討論、修改與監督,惟執行者須心如明鏡,全盤考量,而且是熱血為地方文化過去、現在與未來有運籌帷幄的規劃,唯有如此,即使下一位新人上來,也可以接棒下去,而不是新人新口號,新工作。行銷上也許需要一個Slogan,但是真實的文化發展,他時時刻刻都發生在你我的生活裡,事實上,好的政策應該能讓各式各樣的文化自然地枝繁葉茂,政府愈不要插手愈好 。

歷任首長名單 任期
1
1981年11月11日
1988年7月26日

人類學家、中研院院士

2
1988年7月27日
1993年2月26日

教育學

3
1993年2月27日
1994年12月14日

聲樂家、音樂教育家

4
1994年12月15日
1996年6月9日

中視董事長、

華視企劃室經理

5
1996年6月10日
2000年5月19日

教育家、國民大會代表

6
2000年5月20日
2004年5月19日

鋼琴、音樂教育家

7
2004年5月20日
2006年1月24日

人類學家

8
2006年1月25日
2007年5月20日

文學家、戲劇學家

9
2007年5月21日
2008年1月31日

立法委員彰化縣長

10
2008年2月1日
2008年5月19日

鄉土文學家、立法委員

11
2008年5月20日
2009年11月15日

英美文學家、教育家

12
2009年11月16日
2011年11月27日

政治學家、政治評論家

13
2011年11月28日
2012年2月5日

心理學家、教育部長

代理

2012年2月6日
2012年2月14日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館長

副主委代理

14
2012年2月15日
2012年5月19日

文學家、作家

文化部
 
1

   龍應台

2012年5月20日
2014年12月8日
 

代理

2014年12月8日
2015年1月23日

政務次長暫代

2

   洪孟啟

2015年1月24日
現任
 
(表一)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5/1/26

 

 

  

這樣看來,剛擔任文化官員的專家們,似乎不必猶如稚兔誤入政治叢林般地戒慎恐懼了,因為不必絞盡腦汁想個新名堂,只要掌握住文化政策中的重要脈絡,務實地去執行即可,重要的是執行者持開放態度,願意傾聽,民間多的是吱吱喳喳的建議或大聲反駁者,這些多是直接、可愛與熱忱而無城府之聲,不同於政客的狡詐與權謀,反而要讓這些聲音遍地開花才是。

 

什麼是文化政策中的重要脈絡?

美國學者J. Cherbo M. Wyszomirski3The Public life of the Arts in America4 一書中,曾經建議文化政策中應具備五大面向的工作,或許有助於出任公職文化工作者思考的準備,這五大工作有

1、        創意(Creation):這裡指的是具備原著創意藝術家或文化團體,其著作權的保護以及與市場接軌的其餘輔助,例如稅務、補助等等事務。畢竟,無法維護創意,或是創意的核心不在,產業終將成泡沫。

2、        產品(Production and Presentation):文化產品未必是一個具象的物體或團體,有可能是一種風氣,也可能是一種行為,將之形塑出來,並考量其是否有必要商品化,並適量地給予協助或尊重。

3、        行銷(Distribution and marketing):這裡指的行銷,並不是單純以獲利為目的的行銷,有時是以教育為目的的,也有時是為爭取廣大群眾之認同。

4、        維護(Maintenance and Preservation):維護的目標有時是硬體,有時是軟體。硬體的部分例如館舍興建修繕,軟體的部分可以是人才培育,亦可以是館藏充實。

5、        評量(Evaluation):從專家團體、政治家對政策的施行效果的監督以及公眾意見等三方面取得反映意見,以利未來施行方針之修正。

圖四:M.Wyszomirski,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藝術政策與管理教授

 綜觀上述五大面向的工作,我們可以發現在現今所謂進步國家的文化政策中,有經濟面、政治面、社會面以及純美學或專業技術等等面向,除非超凡入聖,否則單憑一兩位文化專家,很難完美達成使命,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曾說:「文化工作是千秋的大業,成就不必在我」。何況有時候問題的產生,可能是政治面或經濟面的為難所造成,這時候民間文化人更是要繼續發聲,努力建言,讓下一位接棒者知道什麼需要急起直追、何者又被忽略了。我們有很多本白皮書。不過不曾看到哪一本白皮書曾交代上一本白皮書的實踐程度,許多的頁面,總是用華麗的詞藻宣示著將來要如何如何。

將來要如何呢?不知所云的節慶、每個月都有歌星演唱的文化中心、缺乏長遠規劃的「創意產業」…. 觀察文化政策近幾年來之轉變,「發展」這一含有經濟暗示的名詞,曾幾何時已與文化概念掛勾。當我們得意地將經濟與文化結合時,我們心中憧憬的是金錢的累積,還是心痛於文化或藝術創意之消失?在所謂進步國家的文化政策中,充斥著金錢符號的資本主義色彩,所謂的進步,是否會失去辨識自己的符號?這些都是文化政策制定時,為政者應考慮的問題。

「發展」是必須的,但不僅僅是擺脫貧窮、累積財富,「進步」更不表示要揚棄傳統、屈就市場。即使在文化政策的浮檔案中,偉大的目標(經濟面、政治面、社會面)被赤裸裸地陳述著;但在文化政策的潛檔案中,保有文化本質的初衷亦應被尊重,那些默默堅守自己藝術理想的藝術家們,自有其輿論市場,必要時,在文化政策的潛檔案中,應為他們創造一個可發揮的環境,任其盡情揮灑。

 

(1)           費約翰是倫敦城市大學藝術政策與管理系的創始教授之一,該校是歐洲第一個創立藝術政策與管理的大學。

(2)           中華民國文化部http://www.moc.gov.tw 2014.07.04

(3)           J. Cherbo,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目前是resource center for cultural engagement執行總監;M.Wyszomirski,俄亥俄州州立大學藝術政策與管理教授

(4)           J. Cherbo and M.WyszomirskiEd.The Public life of the Arts in America pp.3-21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