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解讀2014台北、高雄藝博之策展現象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解讀2014台北、高雄藝博之策展現象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837 人
撰文/楊雅君 │發佈時間:2015-04-06 11:56
圖一:台北藝術博覽會開幕日,開幕記者會邀請多家媒體先行採訪。〈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圖一:台北藝術博覽會開幕日,開幕記者會邀請多家媒體先行採訪。〈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2014年,台灣的藝文生態環境發生了某些創造、變化,使我們的生活軌跡表現出更繁複多樣的新意,藝文界兩場重要的大型藝術博覽會-台北藝博、高雄藝博為我們帶來兩場年末嶄新的藝術體驗。繼20141031日到113日,台北世貿一館展開了一場藝術了親密盛會,高雄市文化局接著於1212日至1214日,在高雄駁二藝術特區、翰品酒店室內空間舉辦了一場以藝術消費為發展目標的跨地域博覽會。

普遍而言,大型藝術博覽會在某一個特定城市舉行,可以帶給一個城市地區的社會大眾更多元、繁複的藝術欣賞管道。台北藝博至今已邁入第21屆,是亞洲地區舉辦歷史最長久的國際藝術博覽會;高雄藝博繼以往各屆舉辦的大型藝術博覽會之後,2014年又舉行了第二屆的國際性藝術展覽,兩者皆邀集了眾多的藝廊參與臺北邀集了145間畫廊參展,諸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香港、菲律賓、新加坡、英國、美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等。高雄地區也不遑多讓,全場一共邀集了92間以上藝廊一同參與,諸如:日本東京、日本大阪、韓國首爾、四川成都、德國柏林、俄羅斯莫斯科、雅加達與胡志明市、澳門、新加坡。雖然,兩者皆以亞洲地區藝廊為主,但由以上數據比較,台北藝博更加富於跨國多元渲染而成的色彩

 圖二:小幅作品作為室內擺設,顯示傳統藝術在現代數位藝術環境中相互輝映,扮演著藝術普遍生活化的現代功能。〈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 圖二:小幅作品作為室內擺設,顯示傳統藝術在現代數位藝術環境中相互輝映,扮演著藝術普遍生活化的現代功能。〈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城市策展規劃

2014年的兩場展覽,體現出一些可比較的策展現象,包括北、高兩個地區的城市歷史、城市發展等等相關。從前的西方古典藝術,或止於貴族宮殿、教會之堂,其作品風格與內容涵蘊總在歌頌的神聖、莊嚴之限,直至文藝復興後,由於人本覺醒,對於人的關懷逐漸受到重視,藝術創作也就走向人文本身。而東方古典藝術,則由稟持志節的文人畫、描繪精細的宮廷院本發展至現代水墨畫,繼而藉由物象風景的描繪來表達對於現在生活的關注與喜愛。回歸年度舉行的兩場博覽會,北、高承辦單位藉由獨特的城市文化空間,為社會大眾的藝術體驗提供了良好的欣賞空間,在文化產業發展成為講求顧客的體驗消費模式的當代社會,兩場展覽都以看展、營銷、演講論壇的三位一體規劃來為整場展出帶來大量人潮,像是世貿大樓一館、駁二藝術特區、翰品酒店相繼協辦了一些週邊活動,展前記者會、預展記者會,而藝術論壇的出現,則代表著人們逐漸熟悉,也願意嘗試藝術學理化的接受過程,更代表城市的整體生態逐漸趨於穩定成長。依照My Dear First Art 為意念舉辦的推薦展示,以藝術消費與收藏的立場,為台北地區人們提供一個細膩品味生活狀態的機會,而高雄駁二的6場主題演講,則為展覽帶來專業性與市場環境兼具的傳播、交流契機。身處現代商業蓬勃的社會環境,以上相關活動,無疑地也為藝術的展示,與整體行銷,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效益。

圖三、杜寒菘作品,財團法人台灣文創平台基金會展出。〈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圖三、杜寒菘作品,財團法人台灣文創平台基金會展出。〈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熟悉接觸   v.s.  Dear art

在寬敞的展覽空間內走著,可以立即體驗到的是,台北、高雄所舉辦的藝術博覽會都以東方與西方藝術的交匯為構想元素,來自不同地域來一起參與的畫廊單位,其推展的藝術家作品也描畫著獨樹一格的世界景觀,這主要見於生活物象的取材上。而整個畫作幅面的的呈現,也以點、線、面的構圖法則來訴說其獨樹一幟的空間表現模型,例如:草間彌生〈花〉、郭志宏〈某山-2〉、張騰遠〈地球生命原型12號〉、李奉〈大象希音13〉、水仙大師-納西瑟斯・誇利亞塔〈Poetics of Space #14 〉、荒川翔子〈Shiro〉、劉國松〈黃土高原〉、Sung-Hwan CHOIWinter〉,充分運用的在抽象與具象的線條圖式,與動、靜視覺圖像效果的手法上,讓複合材質媒介、環境色彩關係的多元交會,藉由特殊的、平常的風貌的描繪, 體現出當代世界藝術家們對於現實的特定關注與體驗,而重新回歸生活本身,並以意念與造型的思辨,描繪對象的形狀、色彩,引起現代社會人們對於生活環境的交互聯想、感通。相對於高雄藝博,台北藝博的整場展出,作品複合材料的使用甚至讓繪畫藝術與其他藝術門類產生感應、共鳴效果。色彩的豐富調和,表現著生活場合的藝術識覺,使整場展覽顯現著當代藝術的互動性與多覺藝術的趨勢整合。

圖四、薛松〈書法意象〉作品,以動態的線條筆觸來表達其書道概念〈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圖四、薛松〈書法意象〉作品,以動態的線條筆觸來表達其書道概念〈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藝術商業  v.s. 收藏生活

以重工業為經濟環境基礎的歷史過程,近十幾年逐漸走向藝文合流的整體趨勢,文化產業方面,藉由結合創作、欣賞、消費這三個面向,培養藝文欣賞人口,也推動藝術市場的發展熟絡。而博覽會的舉辦,則希望由政府單位主導的展覽活動得以漸趨把藝術帶進民眾的生活層面,這一切都是為了確保產、官、學的緊密合作,產業的環帶性連結是城市發展必須,藉此順利推行藝術收藏的觀念。

台北市身為台灣首都,向來重視藝文產業的發展,其奠基於淵源長久的文化地區空間特色,已習慣藉著大型的活動展覽,為城市居民帶來藝文信息,以繁複面貌的藝術表現,顯示著藝術的多端點整合,也激盪著當代環境的藝術活力。新人推薦特區特別展出藝術新秀,流露著時代新鮮的創作視野,多媒體藝術展區以不同於以往媒介的使用,為現場帶來奇妙的藝術況味。2014年度,台北展場以Dear art為主題,將以往藝術產業向外尋求的發展指標,轉而講求回歸自身,希望由心而生的自我醒覺,讓人們願意接近藝術,並帶來更多創造的獨特性與東西方傳統、現當代環境意識的延續。

回顧兩場藝展,高雄藝博以培育人才、開拓市場為目標,並看重中介機構的經營,期待以帶動藝術創作與完善經營畫廊,全面落實文化產業;相對而言,台北藝博注重產業群聚效應,期待以藝術生態環境的整合,來達到藝術的永續發展。

圖五:中村一美〈繪卷十八〉,以複合材質來呈現幾何構圖的圖式抽象概念,東京Kaikai Kiki Gallery 展出〈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圖五:中村一美〈繪卷十八〉,以複合材質來呈現幾何構圖的圖式抽象概念,東京Kaikai Kiki Gallery 展出〈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圖六:黃坤伯〈桌上蓮霧〉,此為油畫創作之生活寫真一類,雲清藝術中心展出〈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 圖六:黃坤伯〈桌上蓮霧〉,此為油畫創作之生活寫真一類,雲清藝術中心展出〈圖/楊雅君攝於高雄藝術博覽會駁二藝術特區〉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