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紅薔薇之聲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紅薔薇之聲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175 人
郭芝苑與其臺語藝術歌曲
撰文/洪秀芬 │發佈時間:2015-04-06 13:33
圖一 工作中的郭芝苑 取自國家圖書館藝術暨視聽資料中心電子報〈aac.ncl.edu.tw)

 何謂藝術歌曲?

 

藝術歌曲,是文學與音樂結合的聲樂表現。

自十九世紀以來,藝術歌曲便以一種短小雅致的體裁存在著,時至今日,各主要語言皆有其代表性的藝術歌曲,如法國的佛瑞、德布西,和英國的佛漢.威廉士等,都曾經以其母語譜寫藝術歌曲。

 

西洋音樂史上,以藝術歌曲作品見長的作曲家,首推舒伯特。舒伯特借用了同語系(德語)著名詩人如歌德、席勒等人之詩詞,一生中譜寫了許許多多藝術歌曲,這些作品不僅旋律優美,同時在詩的意境與伴奏音樂的契合度上,更可說是驚為天人。

 

舒伯特的作品「鱒魚」(Die Forelle)原來是一首詩,由一位因政治因素遭囚禁的詩人-舒巴特所作,此詩描述鱒魚原本在清澈的小溪中,自在地悠游,突然出現了漁夫,所幸河水清澈,魚兒雖面臨危險,但還不至於上鉤,可惜到了最後,不耐久候的漁夫狡詐地攪濁了溪水,當旁觀者出言咒罵他時,不幸的鱒魚已被釣起來了。此曲伴奏中以半音階的音型形容鱒魚悠游的動態,再利用調性的轉折將最後魚兒被捕,徒留旁觀者的唏噓,那股吊心口的緊張凝聚到極致,而最後漁夫走了,大自然又恢復常態,音樂又趨向平靜。

 

很明顯的,「鱒魚」一曲描述的不僅僅是鱒魚,他是詩人對自身境遇的感嘆,感嘆有心人士(漁夫)混淆了社會的視聽,而任清流(鱒魚)遭到誣陷。「歌詞」的確是藝術歌曲的主角,作曲家利用音樂,將詞中的意境氛圍加以渲染,更是居功厥偉。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便是貝多芬引用席勒的「歡樂頌」(Ode An die Freude)所譜成的合唱交響曲第四樂章,其中歌詞裡竭力地呼籲著「世界大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精神,將貝多芬推向「樂聖」的歷史定位。

 

若論詩詞,中國五千年文化的資產絕不亞於西方,能引詩入樂的作曲家,當然也不在少數,但是,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若要採擷臺語詩,再譜成藝術歌曲,並將之發表,卻必須等待…..等待一個新社會的契機。

 

紅薔薇之聲

臺灣在結束日本殖民統治後,曾經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大力推行國語北京話,當時政府機構的工作,或是校園內的教職,都必須由能講國語的人擔任,中小學的老師更以說臺語罰錢,來要求學生說國語。228、戒嚴等等事件,更深深影響社會大眾的認知思考與行為。郭芝苑(1921-2013),便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開始他的作曲家生涯。

 

郭芝苑生在苗栗縣苑裡鎮上的望族,在醫科的家族環境中,卻選擇入東京東洋音樂學校,學習作曲,然而他的學習之路,卻因為戰爭的影響而斷斷續續,一生中三度赴日進修,直到民國55年,郭芝苑都已經45歲了,才又負笈前往日本學習。在這之前,他已數度獲得臺灣省文化協會主辦之音樂比賽作曲大獎(19501951),並發表了藝術歌曲、交響曲以及數首鋼琴獨奏曲,也為電影公司譜寫配樂。旅日期間,又參加日本NHK歌曲徵選,並以《港都之女》入選,獲得演出。1969年,郭芝苑學成歸國前,因為曾從事電影配樂之故,前去拜訪日本電影音樂創作的先驅--齊藤一郎先生,齊藤當時以一份由臺灣電影人李翰祥先生委託他寫的《西施》之音樂總譜相贈,郭芝苑拿到這一份總譜後,既興奮又羞愧,感嘆:「我們的電影音樂竟然必須請外國人寫!」回國後,隨即受聘臺視之作曲人員以及音樂顧問。

 

現在大家對郭芝苑較熟悉的臺語歌曲,是由鳳飛飛主唱的兩首流行歌《初見的一日》以及《心內事無人知》。其實,郭芝苑有許多聲樂的作品,其中歌詞的部分,經常是借用當時臺灣社會上著名的文人如蔡培火、陳瑚(郭芝苑芝外公)以及陳聯玉(郭芝苑之外叔公)之作品。這些文人大都是臺灣文化協會櫟社之成員(臺灣文化協會創於1921年,發起人包括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所創之詩詞,原本大都是以臺語朗誦的。

不過,由於當時社會官方場合禁說臺語之故,有些作品不僅無法演出,甚至還被要求改成國語演唱。以歌曲《紅薔薇》為例,其歌詞如下:

(圖二 薔薇花 取自blog.goo.ne.jp)
(圖三 紅薔薇歌譜  取自郭芝苑|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t=4)

▲(圖三 紅薔薇歌譜 取自郭芝苑|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http://musiciantw.ncfta.gov.tw/list.aspx?p=M012&c=&t=4)

 就算是擁有日本的學歷,在日本戰敗後要在臺灣占一席之地,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更何況當時有許多大陸的音樂家隨政府來臺,更相對地壓縮了臺籍音樂家在公職與公開表演的空間,如果又有語言的隔閡,可以說是注定了要走上非學院派、非主流的道路。由於受到華語的阻礙,郭芝苑無法在學校內教學(曾經辭去新竹師院的教職),甚至作品的發表也不盡順利。1947年郭芝苑曾以王翰所寫的《涼州詞》譜成聲樂歌曲,作曲家對這首曲子亦視為得意之作。然而,因為歌詞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反戰氣氛濃厚,不符合戒嚴時期之精神,此曲當時竟被列為禁唱歌曲!

圖四 郭芝苑攝於庭院中,翻拍自「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 陳郁秀著(時報文化,2001)

▲圖四 郭芝苑攝於庭院中,翻拍自「沙漠中盛開的紅薔薇」 陳郁秀著(時報文化,2001)

 青壯年時期的郭芝苑,在臺語藝術歌曲方面的創作較少,但到了晚年,郭芝苑反而拋開一切禁忌與顧慮,對臺語歌曲有了更深刻的使命感。1970年後,郭芝苑開始以其先祖陳聯玉的漢語詩《雙溪漁火》、《梧港歸帆》譜曲,當社會、經濟與政治更開放後,更以阮美姝(二二八受難家屬,前臺灣新生報總經理阮朝日之女)的日語「短歌」,創作歌曲《阿!父親》(此曲完成於1992年)。

 

臺語文學與音樂創作的雙翅

隨這社會上愈來愈多注意的眼光,郭芝苑儘管已步入老年,仍然勤奮的在苗栗鄉下的一方斗室,努力譜寫具有臺灣文化特色的臺語歌曲。此外,當學院派音樂家走火入魔地投入前衛音樂時,郭芝苑反而一心想要譜寫有臺灣人特色的音樂。他重拾陳瑚漢語詩集,親自為其中的詩詞:《四時閨思》、《蓮葉接天時》等譜曲,銜接了臺灣早期臺語文學創作與音樂發展的雙翅,翱翔至21世紀的臺灣。

          《蓮葉接天時》        陳瑚

一池春水綠差差,

浪說荷枯亦一奇,

寄語沙鷗休冷眼

佇看蓮葉接天時

詩人寫詩,無不反覆唸誦,字句斟酌者;音樂家為之譜曲,當然更要將文字聲韻與音樂的搭配再三琢磨,作曲家若對該語言沒有某種掌握程度,很難寫出擲地有聲之作。儘管有熱心臺語藝術歌曲創作的作曲家如許常惠、林福裕、蕭泰然、簡上仁、施福珍等等,陸續創作許多兼備教育價值與藝術性的作品,為臺語歌曲注入一股清新的氣息。然而,因為大多數學院體制內的作曲家,受到西方音樂教育以及二十世紀前衛音樂的影響,在充滿中國風味的標題下,所譜寫的樂曲依舊充滿西方文化的元素,傳統反而是綴飾(顏綠芬,2011)。此外,大多數的音樂學者對臺語較不熟悉,若要進一步接觸臺語的文學創作,尤其是短詩的部分,再進一步為之譜曲,那機率就更小了。

 

除了為臺語文學詩音樂創作,郭芝苑也為大量有詞無歌的念謠譜上旋律:《月光光》、《一個姓布》、《仔魚娶某》、《豬槽駛過溪》等等,這些臺語唸謠,實則是臺灣社會由農業轉向工商型態的點滴縮影,藉著作曲家的神來之筆,原本口傳心授的唸謠成了有紀錄的音樂作品。

 

郭芝苑的作品裡,除了展現充沛的本土意識與人文關懷,音樂上更自然洩漏出自幼生長在廟前,來自念歌、亂彈、北管等等之影響。傳統音樂、民間歌謠自年幼時代,便融入他的創作骨血裡,也許在許多當代的作曲家新銳中,郭芝苑是保守的民族音樂家,但是郭芝苑對於臺灣本土特色的堅持,始終無悔。在臺灣一百年音樂史裡的第一代作曲家中,郭芝苑可以說是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其作品不論數量、種類、品質皆具完整之水準。而當這一位自外於學院派體制之外的作曲家,作品《牛郎織女》於巴黎夏隆歌劇院演出(1986),一度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93),兩度獲得國家文藝獎章(1994 2006)時,世界音樂發展的潮流也正如洪鐘般地提醒我們,全球化,不是和別人一樣,全球化是做自己,保有自己的特色!

圖五 郭芝苑獲得國家文藝獎章,取自大紀元新聞網 (www.epochtimes.com)

▲圖五 郭芝苑獲得國家文藝獎章,取自大紀元新聞網 (www.epochtimes.com)

 郭芝苑的作品裡,除了展現充沛的本土意識與人文關懷,音樂上更自然洩漏出自幼生長在廟前,來自念歌、亂彈、北管等等之影響。傳統音樂、民間歌謠自年幼時代,便融入他的創作骨血裡,也許在許多當代的作曲家新銳中,郭芝苑是保守的民族音樂家,但是郭芝苑對於臺灣本土特色的堅持,始終無悔。在臺灣一百年音樂史裡的第一代作曲家中,郭芝苑可以說是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其作品不論數量、種類、品質皆具完整之水準。而當這一位自外於學院派體制之外的作曲家,作品《牛郎織女》於巴黎夏隆歌劇院演出(1986),一度獲得吳三連文藝獎(1993),兩度獲得國家文藝獎章(1994 2006)時,世界音樂發展的潮流也正如洪鐘般地提醒我們,全球化,不是和別人一樣,全球化是做自己,保有自己的特色!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