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期藝週刊
字級:

多角人生‧游移跨界-專訪新科視盟理事長胡朝聖(上)

撰文/陳姿彣 圖/Hu's Art 胡氏藝術
有些人一輩子也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有些人則是無法按照自己喜歡的去做;最幸福的,是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事,並且還能一直走下去。當一個人全心全意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時,就算從早到晚都在工作,臉上也會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我想,胡朝聖老師就是這樣的人,老師的腳步快速卻很沉穩,穿著一派輕鬆,除此之外,可能因為曾經是電台節目主持人的關係,說話鏗鏘有力且低沉而有磁性。從和胡朝聖對答言談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策展就是他的生命,其所創辦的策展公司-胡氏藝術,就是老師賴以呼吸的所在,藉策展以關懷社會,就是胡朝聖整個人的意義,究竟他是怎麼找到這個生命中的「知己」-藝術策展的呢?

「胡朝聖」的基因組成

從小我就對對外應對進退、言說,這類事情感到興趣」,所以選擇了大眾傳播科系就讀,然而直到在大學接觸到藝術相關的通識課程,胡朝聖才發現藝術是他未來想要從事的行業。應該說這是緣分吧!如果老師沒有去修習藝術相關課程,也就不會決定將來要走向藝術這條路。老師說藝術始終在他的血液中流動,我相信正是因為老師的藝術因子,帶領著他往那個方向前去,就像是人天生的第六感一樣,那種命定的趨向,是想躲也躲不了的。

於是老師從大二開始涉獵藝術史、藝術理論等,與當代藝術相關的課程;到了前往紐約求學時期,雖然主要還是以藝術管理專業課程為主,不過整個學校的氛圍,也開啟胡朝聖老師對於各種設計領域的興趣,不論是服裝設計、工業設計,乃至於建築設計等等,整體而論,都是偏視覺、創意的內容。而這些屬於較前衛、突破、天馬行空的創作形式,與當代藝術在某個頻率來說是相同的,所以這些經歷對於老師在接收一些不同的知識領域時,可以更快速地進入狀況。

這些經驗累積下來,也幫助胡朝聖爭取一些外在的資源,或是在對應媒體上,都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論是媒體傳播、藝術管理,或是設計,這些學習經歷對日後策展的幫助,可說是默默地在背後產生了一些隱而不顯的影響力,這就是他不同於其他策展人的地方。人生是一個經驗的累積過程,凡是學習過的、接觸過的,都將會深深地烙在生命記憶當中,等待著被喚醒的一天。策展人更是如此,沒有一件事情會是白費力氣的,只要努力過,那些人脈、資源、知識,有一天都將為你所用。

策展人 腹背受敵

胡朝聖繼續說著,其實策展人有很現實面的考量,對於財務、人事管理、展覽結構,乃至於對外的宣傳、募款,所有的事情都必須去統籌規劃;然而對於整個展覽品質的掌握,想要呈現的氛圍、議題,乃至於藝術家的選擇,這又是牽涉到對於藝術專業知識的自我要求,而這部分對於一個專業策展人來說,佔有相當程度的比重!基於上述原因,策展人時常腹背受敵,一方面受限於整體台灣藝術環境的資源匱乏,一方面又必須對自己所策劃的展覽負責,策展人往往身兼數職,從展覽企畫書、論述、媒體公關,到藝術家的聯絡,甚至文宣、設計等,策展人必須隨時隨地反覆思考,他所要營造出來的展覽氛圍,為求完美一致,因此舉凡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常常必須一手包辦,策展人就好比導演兼製作人的身分,以此繁雜之工作項目,如果沒有足夠的熱情,是絕對無法勝任的。

騷動藝術神經

基於老師對藝術的熱情,應用當代藝術,操作各種多元、多變的表現形式,對老師來說並非難事,從傳統的雕塑、平面繪畫、攝影,到新媒體藝術、觀念、地景等等,舉凡可以對應到當代社會環境的藝術呈現形式,都是策展中可以運用的菜單,老師並不特別偏重或是排斥什麼,只要是可以呈現他所想要表達的就是好素材。胡朝聖老師所喜愛、關心的展覽主題分成幾個方向:一、城市美學;二、全球化議題;三、弱勢族群,由這些主題出發,結合各種不同媒材,老師策劃過地景藝術、科技藝術等各種不同形式的裝置藝術展覽,大大小小不勝枚舉。>最近老師也參與了漢字藝術節裝置藝術策展,希望可以藉由當代藝術比較活潑、有趣的元素,一些創造性的創作思維,吸引多一些年輕人來關注中華文化,為「漢字」藝術開發新的可能性。其實不只是漢字,還有很多各種形式的藝術表現,從當代藝術的背景出發,都可以彼此跨界,包含設計、建築、音樂、文學,只要是可以被撩撥起一些騷動,使之產生趣味性的藝術題材,就是他所想要做的事。從當代藝術出發,去引發一些騷動、跨界,產生一些不同於以往的可能性,就是胡朝聖的藝術理想。

當代藝術一直以來就是想要打破大眾的慣性、侷限的思維,隨時提醒人們這個世界是開闊的,無須故步自封,應該盡情的激盪出各種不同的可能,這就是文化「騷動」的本質。也許我們不一定每次都能抓住騷動的瞬間,但至少那都是一個機會,一個可能性。胡朝聖老師認為人應該時常從習慣中跳脫出來,檢視、反省一下,才能有所轉變,如果能這麼做,就有可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一些改變。To be continue….

胡朝聖

出生於台灣。現為策展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與台北教育大學講師、作家、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以及胡氏藝術公司執行長。

 曾於2010年策畫『種子計畫2---藝術在山左右』地景裝置展、『城市隙縫』、『華山大草原--快樂樂台』、『明日博物館5---風帶來光』新宮晉地景藝術展、『第二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食托邦』、2009年策畫『種子計畫1---藝術在河左右』地景裝置展、2008年上海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年度特展『Best of Discoveries』台灣區策展人、台北國際畫廊博覽會主題展『遊』、『既視之方』、2007年『流行的意外』、『粉樂町』東區當代藝術展、『晴耕雨讀』林銓居行為地景藝術展、『深呼吸』新媒體藝術展、2006年『共振』聯展、2005年『快感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5年大展』、2003年『南港軟體工業園區公共藝術案—實擬虛境』、『夜視‧台北』國際錄影藝術展、2001年『粉樂町—台灣當代藝術』國際巡迴展等。

曾於2010 年出版『逛前衛 全球雙年展晃遊』、2005年『魔幻城市---科技公共藝術』等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