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楓丹白露森林的藝術生態學(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楓丹白露森林的藝術生態學(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27399 人
撰文/許明霖 │發佈時間:2017-06-25 04:08

 三、一封來自藝術家的請願書,請為世界保留風景

 

楓丹白露的治理政策分為2個階段,首先是1853年的Management Project,1852年,胡梭經由Duc de Morny向拿破崙三世遞上請願書。文中開頭首先對使藝術家挫折30年之久的森林行政措施發難,然後指出楓丹白露等同於米開朗基羅與拉斐爾的傑作,是渾然天成的藝術品,將保留森林的目的指向藝術需要,認為國家文化歷史的提升體現於對土地的態度,即森林的保存。

 

而胡梭請願保留的四個區域,以如畫的地理特徵為選取標準,皆為藝術家常常造訪的區域。條列如下:(1)Bas-Bréau:是一片有「森林中最老的樹林」的橡樹林,此處樹種日漸稀薄,而以半自然的方式重新播種,但新的松樹種有可能淘汰掉競爭力較弱的橡樹。(2)Apremont:是一片赤裸而卵石遍佈的山谷,巴比松取得在此放牧的權力,已種植松樹幼苗。(3)Bellecroix:高原的一部份,優點在於岩石構成的池塘、低矮的橡樹與無數的石礦場。(4)Gorge aux Loups 有卵石與位於高點的視野。在提出法國風景畫家對楓丹白露森林的需求後,胡梭成功地保留了四個區域。

 

但楓丹白露森林的管理者從1850年代到1860年代的態度有所轉變。請願書中森林的兩大敵人:松樹與觀光客,得到森林管理者與導覽指南撰寫者的護航。

 

1853年到1861年,雖然胡梭請願保留的區域受到擱置保持原始狀態,但針對土地未來管理方針的報告未曾停止,企圖使森林由原來的混齡林相,轉為易於砍伐的單齡林相,目的在於增加收益,而依然保持約12個區域做為胡梭所要求的「MM. Les Artistites」,這些區域納入「不治理」(unmanaged)的名單,森林管理者對於這些區域所持態度,「不修剪、不清理、不重新播種,楓丹白露的橡樹林將會減少與消失,沒有理由相信橡樹林能夠在非人為干預的情況下自給自足地生長。」基本上,森林管理者留下的是在他們眼中沒有生產效益的土地,而任其自生自滅,他們如此陳述,「這些已經毀了的樹木沒有再生長的空間,僅有蘇格蘭松的種植能讓這些土地再度有生產力,它們現在的樣子是藝術家偏好的研究主體,當務之急是將它們剔除在治理計劃之外。」

 

1859年,森林管理者提出的森林報告中認為,從1951年保留百分之四的森林土地,約624公頃,到1859年森林報告建議「保留546公頃藝術家與觀光客最常造訪、最風景如畫的區域」。但森林管理者認為,為了增加木材的生產,有必要開發最老也最有價值的四處橡樹林,一旦橡樹林開發過後,便可引進林相整齊的松樹,而那將改變楓丹白露的的地景。最初那裡生長的是橡樹與柏樹,皆是聚落分布,乾燥有灰土的部份不利橡柏的生長,形成森林中空曠的地方,大多是石楠生長之處,而松樹是地中海、北歐、俄羅斯來的外來種,原先乾燥不利松柏生長之處恰好符合松樹的生長條件,松樹筆直生長,易於砍伐,是森林管理者為了增加收益的好選擇,楓丹白露森林便開始有系統的種植松樹,很快地淘汰掉楓丹白露森林原先以打獵為主的經濟形態,轉向以植木業為主。

 

對於該保留多少區域的橡樹林,從1852年到1861年漫長十年間,森林管理者與胡梭始終站在兩個極端爭辯。

 

1861年的皇家法令終於決定了森林的治理方針:「13724公頃納入清除砍伐(clear-cutting),1618公頃維持定點砍伐(spot-cutting),1631公頃則不列管(unmanaged)」,在不治理的1631公頃中,有1097公頃做為「Partie artistique」。森林管理者無奈地接受這個保留數最大的方案,但他們的反應極為嚴厲,「那些為了愉悅與裝飾所保留下來的老樹,過不久後也只是倒塌與死去,」他們依然堅持有必要在樹自然死亡的區域重新播種,在1842年到1844年所製的2張版畫可以看到胡梭所珍視的原始赤裸、巨石遍布的山谷景觀,而1991年時同一地所攝的照片可見到景觀已完全改變為森林經營者基於收益而推廣種植的松樹,那是胡梭所大力反對的。

 

相較於森林管理者與胡梭兩者對松樹完全相反的評價,在胡梭眼中侵略原有地景的松樹,旅遊書作者德內古視其為如畫景致的類型之一,他將原生林相的破壞看為「新的石頭、礦場與物種」的出現,並歌頌自然景觀的多樣性,在《楓丹白露森林與皇宮旅遊指南》中,他收集森林各式奇景,引薦給觀光客,並提供數組可見到不同奇景的登山健行路線,詳細解說每條路條上有何景點,這種全景式的俯瞰觀點,相對於德內古向觀光客推銷楓丹白露森林的不同面貌,胡梭重視自然的獨特原始風貌,在《Sunset near Arbonne》中,可見到胡梭對楓丹白露原始風貌的反芻,兩者以不同的美學價值看待楓丹白露森林。

 

Thoré於《Le constitutionnel》的陳述為我們提供了十九世紀的地景經驗,我們看到胡梭於1840年代成形並運用於Bas-Bréau的生態觀,更可以看到森林、國族歷史、與自然歷史如何交織纏繞在胡梭的生態理念之中,而表現為藝術的美學價值。楓丹白露森林自然景觀的變化除了是自然歷史之外,更指涉國家的歷史。正是出於對整體環境的體認,使胡梭在關鍵時刻向當權者提出個人微小而關涉地方歷史命運的請願。

 

四、當那一天來臨,沒有土地的風景

 

2017年初以來,反亞泥、原民傳統領域劃設爭端愈發浮上水面,開發與保存之間的對立不獨獨是現在進行式。我還記得2007年在寫實主義藝術課堂上吞完Greg Thomas的感動,全數化為上述文字,幾乎像是未曾謀面的朋友,從如此後設的角度追尋近二百年前胡梭的藝術初衷,將行為動機扣合在大時代的脈動中。而今,漫長的十年過去了,一度以為舊作無用武之地,拿出以為只是課堂報告的舊稿,剔去精細的圖像分析比對部份,(老師對不起,請原諒學生不長進吃老本度日。)赫然發現臺灣與法國的文化落差原來有一百五十年。近兩百年前,拿破崙三世做了正確的決定,如今巴比松畫派作品征戰世界各地,君不見臺北故宮每幾年就會來一次十九世紀法國藝術大展,支付高額保險金與運費給該國人民,但求一睹真跡。說起來,法國的觀光業、藝術保險、運輸業者們,想必十分感謝巴比松藝術老祖先們由美學出發,自覺存起來的文化老本,捍衛了巴比松這片土地,成就巴比松畫派這一盤踞西洋藝術史正典的重量級藝術作品,如今作品在外巡迴的高額權利金使國家獲利於文化,更不知一百五十年前森林植木業者所追求的微利如今何在?

 

近五、六年來,每年渡假例行公事是愛人開車到花東,看看山看看海,撿一撿藝術展覽,原民祭典時湊湊熱鬧,這幾年來最喜歡的是現任當代藝術館長潘小雪於都蘭藝術村個展《沒有地方的風景》的4張大畫,在原始粗獷而人潮罕有的舊糖廠倉庫,看到這一組反思在地風景變遷的傑件,人生無疑是幸福的,對照亞泥在新城山礦場幹出來的好事,真是小確幸到危機警報了,面對山海提出的未來提案不該是把山挖空,那比一百五十年前的法國山老鼠還不如,面對山海的未來提案應該由在地居民的幸福出發考量,不該任由財團以資本把持,這片土地的風景,應交由人民決定。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