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攝影萬花筒 第4期 風景攝影中的文化建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攝影萬花筒 第4期 風景攝影中的文化建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19395 人
撰文/許明霖 │發佈時間:2018-03-06 23:07

風景並非中立的存在,亦非恆久不變的實體,其呈現方式受到觀看脈絡影響。 風景的文化建構並非內在存有的,而是外顯的。也因此,記錄攝影才具有建構特質。人們之所以關注的風景本質或其組成,在於探求風景背後的主體。受到觀者能動性的侷限,並無本質化的自然,文化建構出自然被呈現的樣子,地域化、國族化的分殊風景,如何反映風景其後的文化根源,本文從寫實主義風景、美國風景攝影、女性主義風景攝影,提出文化背後歧異脈絡紛呈,並從觀者角度,回歸探看風景攝影背後映襯主體。



寫實主義風景畫記錄現代生活變遷,一直企圖以形式表現自然與他們心目中的十九世紀,甚至與學院有所碰撞,大自然主題演變為將英雄式如畫轉化為都會風景,而花園的現代意義源於對都會生活的歡慶,並創造中產階級觀光市場,將自然美學化的趨勢,實則來自於藝術家設定嚮往的自然,藝術史、現代生活共同將自然推向某種切合當代生活的儀式性圖像,諸如明信片文化、旅遊業、工業發展推動了寫實主義風景畫家筆下的現代生活。



Ansel Adam與Szarkowski代表美國風景攝影流派的對照,前者注重直覺(intuition)與美學表現(圖一),後者則拒斥美學脈絡與文化關連(圖二)。兩者皆以迴避討論藝術已有建制的態度,其豎立自身風格特出之處在於形式背後無意圖,揚棄任何影響形式的歷史文化元素,試圖使觀看成為真空的實踐,但仍然有藝評同意藝術家所進行的表態性陳述,肯認新地誌攝影脫離社會脈絡的圖像表現方式,意在讓圖像說話,無意圖背後的精神底蘊需要進一步論述。

































Ansel Adams, Ansel Adams: Our National Parks, 1992
John Szarkowski, The Photographer's Eye2007
133

新地誌攝影並無任何以畫面說明社會脈絡的意圖,圖像中社會脈絡的缺無並不足以闡釋為社會立場的中立,亦或是客觀地記錄,相反地,縱使藝術家本人所聲稱的無意圖,攝影作品做為藝術機制的結構性位置是不可抹滅的,新地誌攝影家脫離社會脈絡的宣稱,說明其不再具有獨立的精神性,而是為藝術機制服務的工具,觀者須對再現背後的意圖有所意識與自覺,自行發想出以形式做為反映思想/意圖的空間。新地誌攝影以無風格打造前衛形象,卻無損於它們已然在藝術機制所佔據的位置。單純以批判意識的缺無而否定新地誌攝影,連帶地也否定了作品背後的文化脈絡。以地誌代言者之名,實則與藝術世界形成共謀關係,假社會之名而沉醉於視覺之中。 



寫實主義繪畫與新地誌風景兩方藝術家的態度形成對照。接納其他學科所先行發展出的批判態度,認為風景攝影亦處於觀念的轉向之中,風景的文化建構發生在不同國度,迪士尼樂園、比佛利山莊例示出美國的風景建構具有從無到有的趨向。



持女性主義立場者,試圖分析長期糾結於美國風景攝影之中的性別迷思。Lisa Lewenz富社會意識的《Three Mild Island》(圖三)區分出新地誌攝影與社會風景攝影兩者間面對藝術機制的歧異,女性主義者如Nathan Lyons所提倡的社會風景攝影,女性長期受忽視的風景攝影傳統,認為性別分殊與女性特質皆不足以直接面對二性平等的核心,此二論調更有可能是造成歷史長期以來忽視女性的立論基礎。女性長期在攝影中的被忽視,的確是非常重要的面向。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