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期藝週刊
字級:

「歡喜做,甘願受」—土溝社區的台灣水牛精神

撰文/詹聖芬

到台南的後壁車站,坐上計程車,「麻煩到土溝村86-12號,謝謝!」,「那裡我知道,你們要去里長學堂嘛!」這裡,是嘉南平原的土溝里,是個傳統的農村聚落,全里由6庄組成,庄內有一土堤大溝貫穿,之後河流改道殘存的舊河道成為排水的圳溝,歷經日據時期至台灣光復後,以土溝為名建村,2010年隨著行政區變更而劃改為土溝里。2002年由居民參與規劃的「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正式成立,迄今近十年來,為台灣總體社區營造的成功典範。

土溝社區與台灣水牛情懷

佔地700公頃的土溝里,約有460戶、共1700多人,和多數農村一樣,面臨青年人口外移、傳統農業型態遭淘汰等勞動經濟力日漸凋零的情況,2002年以村長張佳惠為首和一群在地理念相同的四、五年級生,發起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並且獲得多數老農民支持下,正式成立「土溝農村文化營造協會」。協會成立之初,一來希望保有農村聚落的復古懷舊氣息,再者,期盼藉由創意空間的改造賦予土溝的地方獨特性,並且豐富在地的風貌地景,進而帶動土溝的傳統農村的產業價值轉型。

過去賴以水牛耕種的土溝里,隨著傳統農業型態的汰換,如今全村僅見一兩隻水牛蹤跡,於是請來當時以雕刻美猴著名的藝術家侯加福,在土溝的水牛公園雕塑水牛石雕,以水牛象徵任勞任怨、歡喜做、甘願受的土溝精神作為號召,引領村內老一輩居民的認同。待下土溝的水牛石雕完成,村民們也開始在自家翻箱倒櫃,挖掘過去水牛耕作所用的杷車等器具,將搜集的器具在家園綠地前重新擺設,塑造了獨具懷鄉思古的裝置藝術。從前土溝村的豬寮也在居民們的巧手做工下,變成協會的集散地「土溝農村文化學堂」,也是居民們平日茗茶談天說地的好去處。

南藝大青青學子的熱情入駐

2004年仲夏,曾旭正教授藉著教育部年度建築設計創意學養計畫,帶領一群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學生來到土溝社區,注入一劑青春活力。這群南藝的營造種子,以象徵土溝精神的水牛為發想—「水牛起厝」,邀請居民一同參與討論的形式,輔以協會過去對公共空間改造的美學概念,將土溝原有的植栽景觀、空間環境作為延伸,促使土溝文化空間藝術改造計畫誕生。

從2006 年的竹仔腳聚落藝術改造行動,到2007 年的鄉情客廳改造計畫,土溝村中逐漸駐築著南藝種子團隊的藝術改造蹤跡。來到土溝,默望眼前一片遙遠無垠的稻田時,腳邊有一座由磁磚拼貼的彩色座椅「坐十分鐘的陶淵明」供人歇息;走到三合院的外牆上彩繪著昔日阿嬤的大紅花壁飾,是鄉土畫家殷嘉輝的作品;進入文化學堂的廳中有別具巧思的木雕裝置桌椅與魚頭身的石雕洗手台,無論是週遭的廟宇、庭院、門牌,亦或田野間,處處皆是蘊含鄉野風情的藝術創作。協會與南藝團隊邀請當地居民捲起袖子、執起畫筆一同彩繪自己的家園。其中參與該計畫的學生呂耀中,在過程中建立除了和土溝居民的情誼外,畢業後回到土溝開設自己的個人工作室。

土溝的整體聚落空間的改造,從室外的閒置空間進到每一戶居民家中,幾十戶的聚落藝術改造所帶來的嶄新活力,使土溝的聚落整體藝術獲得第二屆公共藝術的「最佳民眾參與獎」和「南瀛建築文化獎」外,這股渲染力量鼓動土溝農村同心協力的群體意識與改造行動,然而投擲力量不斷地向外擴展,土溝人美化了居住空間後,又有了新的任務。

土溝社區的親水之夢 二輪中排污水整治

曾經,貫穿土溝村的二輪中排,溪水清澈,居民在那嬉戲遊憩,乘載著昔日土溝人的美好回憶,而今卻成了漂浮著垃圾、家庭廢水與農場排泄物的污水二輪中排。土溝人續生活空間完善改變後,2007年邀請日本農村規劃專家平井秀一進行田野調查,並與社區居民、南藝大學生自覺發起願景工作坊,推行土溝水改造運動,當時南藝大研究生們擬定將二輪中排汙染整治方案納入地方「台灣農村社區公共設施改造計畫」,2008年「水水的夢」的土溝親水圓夢計劃開始起跑,經由一系列的論壇講座,配合媒體報導,並且舉辦居民連署,形成後來的土溝憲章,凝聚居民對該議題的共識,最初以禁丟垃圾去除污染源為首要工作,後續在各個水閘門附近設置生態池,有助於河道淨水功能,避免埤塘過於人工化且大量的開發,以小點式開發,維持河川動植物生態。2009年二輪中排河畔旁的附近居民利用閒置的豬舍,搭建起圓夢基地,宣示對二輪中排淨水運動的決心與長期關注,期盼這天河埤水清魚游,土溝人再回到這裡親水。

我是土溝人

土溝社區營造的成功,除了長久以來由下到上的社區群聚力量和行動實踐外,還記得到土溝那天,看到沒有交通工具的我們,直接提供一台機車,方便我們認識土溝,社區居民之間那分難以言喻的信任與認同,促使土溝居民大聲嚷嚷「我是土溝人」。土溝居民對於自己社區的認同感還表現在社區活動之中,「搭呼爽蓋理想 」—田園藝術工班競技比賽活動,下月初在土溝開跑,青年學子闔上書本拋開考試,戴上斗笠手握犁耙,來到農村解放青春。

農村生活也可以很時尚,這是土溝協會近日的活動宗旨,經由農村文化空間的藝術改造,進而再造土溝的在地價值,吸引年輕族群的注意與持續的人口回流。藝術改造社區不只是改造社區的外觀,更是牽引居民的向心力,並帶動青年回饋社會的一個絕佳方式,藉由認同自己生長的地方,進而愛惜這塊土地。

圖片來源:土溝農村文化學堂 提供
參考資料如下:
土溝文化學堂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jw!QC66W1iGHxDRyAznNH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