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期藝週刊
字級:

博物館下一站—歷史、文化的新可能

撰文/若天

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起將每年的5月18日訂為「國際博物館日」,以結合全世界的博物館力量,鼓勵民眾參觀、親近博物館,文化資產總管理處在今年,也結合國內50多個公私立博物館,並依據國際博物館協會訂定今年518的主題「博物館與記憶」,舉辦了「文化資產與記憶守護」展覽。展覽中分博物館的歷史、博物館類型、博物館建築本身的故事,以及博物館的服務人員,這四大區塊扣緊博物館主軸,交織成博物館骨肉靈魂。

每個博物館都有他的故事,包括過去、現在、未來,在不同的時空當中,各種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發揮它們不同的功能,告訴民眾各種不同的知識與時空軌跡。在建國百年之際,臺灣的文化歷史邁向下一個紀元,傳統產業都在尋求轉型,政府在此刻推動文創產業,博物館界也搭上順風車,從傳統的文物收藏出發,尋找更新的可能,在過去的一百年內,臺灣的博物館走過了哪些演變,未來又將形成什麼樣的趨勢呢?

臺灣的博物館表徵

1908 年於日本殖民臺灣時期所設立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今「國立臺灣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的日本和西方國家,對於博物館的解讀是作為產業成果的展示場域,也因此臺博館一開始是由隸屬於總督府工商部門或殖產部門負責。而到了1949 年隨國民政府搬遷來臺的「故宮博物院」和「國立歷史博物館」則是見證了國族紛爭歷史中最重要的一頁,將大中國國族主義意識型態延伸到臺灣;隨後1980 年代開始,由政府開始設立的幾個美術館與專題博物館,加入現代西方文化教育的概念,成為臺灣社會教育的一環;近十年來,屬於地方性和社區性的小型博物館,與多元化、多樣性的私人博物館紛紛成立、百家爭鳴,代表臺灣的文化意識開始走向「去中心化」 (decentralization), 和走入民間生活的新階段。

在同一時間,臺灣的文化發展也沿著幾條軸線進行,包括政治與教育的「本土化趨勢」,1994 年由文建會啟動的地方「社區總體營造」運動,2002 由中央政府推出的「文化創意產業」 觀念與政策,以及因文化全球化帶來對遊憩和市民休閒生活意識的轉變等等。這幾項因素對個別博物館美術館的定位和營運理念都產生相當程度的影響。博物館的型態轉變,演繹著臺灣文化思想的脈絡,隨著時代的演變,博物館類型也更加多元化,也更走入臺灣民眾的生活。

博物館文創產業

近來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全球化的趨勢,文化創意產業逐漸成為產業重點項目,許多國家藉由結合藝術創作與商業機制,積極彰顯發揚自身的文化特色,並因此增加人民的文化認同與產業的附加價值。每個國家有不同的國族特性,不同的文化形成該國特有的「文創個性」。

文創品牌不只是一個Logo,不能完全靠行銷、廣告就打遍天下,品牌本身的獨特性才是關鍵。博物館擁有許多歷史累積下來的文化圖像,用比較現代的方式來詮釋傳統,例如將瓷器上特有的中華文化圖騰,轉印到抱枕、筆記本、水杯等日常生活用品,將文化特性注入生活當中,用現代的方式來詮釋傳統,這是文創的基本概念。用中華文化、臺灣在地文化的內在精神,形成臺灣文創品牌特有的風格,在這中間,博物館扮演著提供圖像授權的重要角色。

近年來臺灣故宮博物院,發展各項軟硬體基礎建設、數位典藏、數位博物館加值應用計畫等,將博物館所蘊藏的文化知識,用另一種推廣的形式,達到文創軟實力之經濟效益。同時,在經營管理方面,故宮開始運用企業管理和行銷等觀念,並進行營運和組織上的變革,以面對競爭力和永續經營的挑戰。故宮博物院院藏豐富而精美,在博物館產業化的趨勢之下,故宮也開始籌建文化創意園區,預計園區規劃有文創研習發展中心、漢字博物館、多功能展演廳和其他相關休閒設施。在軟體設計上,先行推動研習營,並與廠商建立「品牌合作」和「合作開發」等文創產業合作案,開創出故宮文物與文創產業合作行銷的模式。

結語

傳統對於博物館的想法,是收藏及展覽古文物的場所,培養民眾對於歷史、文化的美學感知,隨著時代演進,博物館也提出許多創新的方式,走向舉辦社會教育課程、提供數位加值應用等服務。現在更朝向更多的可能性發展,在政府強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趨勢之下,博物館也率先以臺灣原有的文化資產,以現代科學及企業管理的方式,推動文化藝術與社會脈動結合,將博物館推向新一代的文創時期。

參考資料來源:
1.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資源網
2. 國立故宮博物院文創產業發展研習營成果暨跨界論壇網站
3. 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
4. 文資總管理處籌備處媒體公關小組(圖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