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新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32號
活動主旨:切書行旅-陳龍斌個展11/3 ~ 12/16
活動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32號
活動日期:2012年11月3日~2012年12月16日
主題類別:展覽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切書行旅

展覽時間:11/3~12/16

地點:新畫廊、樹火紙博物館、帝門藝術基金會聯合展出

Opening:11/3 15:30 新畫廊

      自古以來的讀書人是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陳龍斌是行萬里路切萬卷書,別人是讀書改變人生,他是把切書當成事業,而且靠切書的獨家技藝立足紐約,行走世界各國,一切二十年,這在舊社會是離經叛道的行為,在新媒體時代郤成為新藝術典範。

      20年前「切書」的藝術形式剛在紐約展出時就引起廣泛的關注,這是具備原創精神的創作,在紐約有「書藝」Book Art的藝術類別,但沒有人用切磨的技術把書做成具像人形雕塑。「閱讀雕塑"帶有價值觀態度的作品,本身俱備的人文內涵、文化批判性及精神想像,是有一定深度​​的知識系統在背後支撐,環保藝術只最簡單的表面理由,藝術家的思索過程並非只在廢物利用,創作深藏是更為複雜的抽象思維,及藝術家個人內心對「書籍」的種種情意結…,

藝術家在幾次深度訪談中觸及媒體論(Marshall McLuhan),後現代主義的論述失序,及禪宗與當代藝術,文字障…等概念,這是「閱讀雕塑」的創作的核心思考。不論繪畫,雕塑,裝置,行為的創作自述都要引用流行的後現代理論,福柯,德希塔,女性主義.…但在什麼類型的藝術都往同一理論方向靠攏時就是問題所在,如果作品本身沒有傳遞出相對的訊息,理論對作者及觀者而言都只是干擾,絕大多數都是一錢不值的垃圾。

    藝術家的藝術事業開始於臺灣,也在臺灣完成大學藝術教育,還在戒嚴時期,教科書及媒體上盡是政治洗腦及語文腐敗的文章,言論思想管制是官方長期政策,在戒嚴後期,而反對黨的地下刊物滿街都是,內容則是體制相對立,這對藝術家個人思想產生很大的衝撞,這種政治環境對藝術創作產生壓抑感也具備啟蒙意義,1992年他前往紐約追尋藝術發展,離臺後對過去的成長經驗有深刻的反思,臺灣官方的書籍藏有體制刻意欺罔,「毀書造藝」成為他在紐約文化創傷的自我解脫,「毀書」的過程有一定的情緒渲洩作用;「造藝」則是他文化自信的重建過程。

「閱讀雕塑」在美國很快地取得紐約藝廊認同,數年內得到美,日,德三國藝術奬的肯定。1997年返臺發展,發覺解嚴後的臺灣政黨惡質化,藝術發展混亂,價值失落,幾經顛簸浮沉,2002年放棄臺灣的工作及展覽,再度離臺,開始國際游牧創作至今,二個至六個月不定期在世界各地進駐創作,足跡遍及德、意大利,美,巴西,印度,香港,北京,也是各地美術雙年展,藝博會的常客,觀者無不讚嘆書本可被轉造成如石雕木刻般質感及具備文化的內涵想像…

 

這次在新畫廊的展出作品主要是近五年在國外的創作,成名的黃頁佛像系列,書架系列,及百科全書系統,可看到藝術家最成熟的呈現。

手機導航: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2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