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文/ 曾長生
活動主旨:台灣藝術的主体性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7年10月1日~2008年10月1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台灣藝術的主体性

文/ 曾長生 2006

台灣藝術的主体性

主体性在文化或藝術上呈現,原本是一種自然生成的過程,但是,主体性在台灣的當代藝術發展裡卻成為相當強烈的主權宣示,它會對於台灣所謂的族群認同,或國家認同問題如此熱烈,這多少跟西方它的展演体系裡,台灣的發言空間很少有某種關係,它深深受到台灣政治情勢與外交關係的影響。在文化與藝術方面,台灣與世界各地的對話,原本一如私人企業透過貿易般,跟他國交往,可是太過於強調主体性的台灣藝術團体,郤因背負著主權宣示的壓力,而減少了許多在國際場合展演的機會,其結果是主權的宣示只有阿 Q 式的在國內進行,以滿足國內的政治宣傳。如今全球化的地方主体性展現,已是超越國家種族主義的、非西方後殖民主義的、區域性連接的、自我反思的、新的無形式。既使要進行所謂的視覺藝術的主權區分,那也不是在與中國大陸做區分,而是應與世界做區分,尤其是要與歐美的當代藝術進行區分。

到了 90 年代「全球化」的脈絡中,「過程」( process )很重要,相對於工業社會,我們現在面對的是資訊社會,教育是一個知識生產的歷程,這與 progress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變成:一個人可已有不同的文化經驗,而不單單指不同文化的人要相互尊重。多元文化會在同一個人中形成。多元文化在歐美國家有其社會基礎,在台灣卻是外來的,缺乏社會基礎,而我們所教的課程也過份偏重西方理論而非台灣經驗,因此我們應多關注多元文化所由生的社會基礎-- Nation State 帝國 / 殖民、以及移民課題在台灣的經驗與意義。例如討論原住民的(被)殖民課題,客籍勞工在台灣的課題等等,如此才能產生出本土的多元文化論述之社會基礎,在教學中學生也比較能夠產生實質的關懷感與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