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當代陶藝館
活動主旨:陶藝市場的現況與展望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7年10月16日~2007年10月16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陶藝市場的現況與展望

§在蓬勃的假相背後,

  藝術是否就叫成功?

    臺灣陶藝在近年來有日趨熱絡之勢, 不但比賽獎項遽增, 獎金大幅提高, 年青輩陶藝家也因得獎而更顯出頭; 在陶藝協會方面, 也不落人後的一舉冒出三個; 藝廊如雨後春筍般的竄出; 當然收藏家也一窩蜂的跟著收得不亦樂乎。

    在這種種蓬勃的假相背後, 臺灣陶藝的發展是否就叫成功? 我們是該以雀躍的心情來歌功頌德一番? 還是要以更謹慎的態度來珍惜這既有的一些小成就, 並祈使陶藝不要誤入崎途?

    " 藝術的成功 "並不是人們通常所理解的那樣僅僅是為了獲得金錢和名譽, 而是一些人從某種媒介用自己的技術來達成一種有價值的目的。每一代人中, 都有許多胸懷大志的青年藝術家, 然而相對說來, 有獨創性的藝術家和真正能為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作出一些重要貢獻的人卻實在是寥寥無幾。假如我們能更加清楚地和更加具體地弄清楚我們在陶藝這一領域理所要達到的目的, 和欲達到目的的潛在手段──如技術的、心理的、教育的、經濟的和社會的手段──則成功的比例就會大大的提高。同時, 那些真正具有獨創性特徵的作品, 也才能迅速地、及時地得到人們的賞識。

§臺灣陶藝的根在那裡?

    可是, 當我們臺灣有了第一本陶藝專業雜誌時, 本可因此而結合陶藝家、藝廊、收藏家和藝評家, 以及學校、美術館、原料設備供應廠商等, 透過技術的、心理的、教育的、經濟的和社會的潛在手段, 來使推展陶藝的目的更落實時, 我們不禁要懷疑, 這一切的交集點在那理? 是否具有共識? 以及我們所應該要有的憑藉在那理?

    首先, 我們自問臺灣陶藝的根在那裡? 臺灣陶藝的特色在那裡? 臺灣陶藝的水準如何? 臺灣陶藝的走向又該如何? 這種種的問題雖然不是馬上就可回答完全, 但也不應該毫無頭緒。

    臺灣的陶藝史在硬經過一番湊合後, 就算能講得出所以然的人, 還是非常的痛苦, 不信但看省立美術館出版的 "臺灣陶藝四十年研究展" 便知一二。當然我們不可否認它是第一本歸結臺灣陶藝的重要參考資料, 但是又有幾個人能因此而了解臺灣陶藝呢? 我想這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出在臺灣陶藝本身就缺少根!

    我們看臺灣過去的本土窯廠有兩種很極端的情況出現:第一種情形是類似大甲東的傳統製陶工藝, 在遭受時代科技的侵襲後 (如陶製水缸被塑膠或不鏽鋼取代) , 完全被摧毀夷燼; 另一種情況則是類似苗栗公館的一些製陶工廠, 因為高速公路交流道的開通, 使得地價暴漲, 而工廠所屬土地隨便賣掉一塊就可吃好幾代都吃不完, 當然也不再作陶了。因此, 臺灣的傳統製陶工業, 不是情況變得很好不做, 否則就是情況變得很差而不做。

    反觀日本的一些傳統窯廠, 能秉持著傳承延續的使命感, 一做就是好幾代, 並因而凝聚成一股強烈的地方特色; 然後再以這種地方特色做為基楚,繼續的往下紮根, 以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的當代陶藝作家。所以日本的陶藝走向能兼容並蓄的涵蓋傳統與創作, 使之帶有強烈的本土色彩外, 又不失前衛之理念, 達到工藝與藝術相輔相乘的境界。也因此, 才能造就出今日的日本, 有執世界陶藝牛耳的地位存在。

    縱觀目前臺灣陶藝的整體發展走向, 表面上看似寬廣而活潑, 實則茫然而無根, 不但在基本上沒有地方特色做支柱, 論前瞻性也缺乏國際視野, 近年來更受到整體藝術環境的投機與畸型, 使得現實面加重, 而呈現利益取向的發展, 連帶的使得陶藝家、藝廊、收藏家、學校教育及展覽導向全部出了問題. 我們都知道, 臺灣的教育體制已出現嚴重的缺陷; 每個重要展覽都因觀點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勢力範圍; 而我們的陶藝家、藝廊及收藏家又各自有那些問題存在呢?

 

§藝術家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

  僅僅是因為他從事某一種職業。

    陶藝家方面最常出現的問題就在於對自己本身的 "定位不清、觀念不足"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他們不了解: [ 一個藝術家之所以被稱為 "藝術家" , 僅僅是因為他從事某一種職業。] 因此, 一個藝術家不但不應該擁有某些特權, 更不應該有任何的自滿與傲態, 而是必須非常的謙誠與專業。當然, 一個作者之所以會被稱為 "專業" 有兩樣必備條件: (一). 他必須擁有足以表達其思想內涵的強烈風格, 此為 "專長" ; 很多陶藝家本身就已經誤把技術當成是藝術, 雖然藝術需要技術, 但技術並不是藝術. 當整體環境還在為 "陶藝的定位" 爭論不休的時候, 一批批科班非科班的年青陶藝工作者已不斷的投入。而科班的教育已問題重重, 至於非科班的培養更大有疑問。就算他們具有充分的技術技能, 但卻不知道用這些技能去做什麼。更糟糕的是, 沒有人能幫助或指導他們進一步的去思考一些觀念性的問題。因此, 在思想內涵的養成方面幾乎可說是一無是處。(二). 他必須非常認真的忠於職守不斷創作, 此為 "敬業" ; 英國第一任皇家藝術學院的院長雷納爾茲, 就曾鼓勵他的學生: 「只要勤奮, 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藝術家; 只要付出艱巨的勞動, 每個人都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當然, 這些話並不僅僅適用於他的學生, 也適用於那些所謂的天才們。有些作者敬業有嘉卻專長不足, 誠屬無奈; 但對於那些專長有餘卻敬業不足的作者, 更屬不該!

    然而目前頗值得安慰的是: 去年開始, 一些留學國外深造陶藝的學者作家明顯的回籠。在經過各國不一樣的人文素養薰陶下, 所帶回的一些新觀念, 相信對國內的陶藝發展必會產生強烈的衝擊; 而在注入各種不同觀點的同時, 免不了在整體生態環境上也會面臨重大的改變。至於國內, 在經由一些頗富衝勁的年青輩陶藝家積極的嘗試從 "師古不化" 以及 "襲洋而不明其所以" 的兩大藝壇積弊中尋求自立之道, 並不斷的在國外的許多陶藝展中屢有斬穫, 鋒芒耀眼之餘, 使臺灣陶藝也漸受國際矚目。

 

§只要租得起店面,

  就可號稱"藝廊"?

    藝廊方面所衍生的問題極其複雜, 而最嚴重的癥結在於 "素質不齊" 。以目前市場上, 藝廊的數目龐大、種類繁多, 從畫廊、藝品店、茶藝館到古董店都是. 因此, [ 從廣義上來說, 只要有人租得起店面, 找來任何東西擺一擺, 就可號稱 "藝廊" 。] 至於各藝廊的陳設內容從字畫、陶瓷、茶壺、木雕、奇石到破銅爛鐵應有盡有; 而涵蓋範圍從大陸藝品到東南亞直通西洋也全在我強大的經濟勢力下一一現形。然而, 藝廊除了扮演藝術品的仲介角色外, 是否也該思考它應如何的對整個社會擔負起推廣及教育的功能呢? 當然我們不禁又要追問下去, 它行嗎? 在外國事事都講究專業的情況下, 藝廊自然也必需擁有執照, 也才能對客戶負起推鑒及品質保證的責任。反觀國內藝廊業者, 有多少人真正懂得藝術? 不懂畫的人都可以賣古畫了, 不懂陶瓷的人在賣古董陶瓷當然也不足為奇了, 無怪乎市面上真真假假, 光怪陸離的事情一大堆; 三角形或四角形的陶瓷都可以講成是手拉坏, 至於一眼望過就能說出某件陶瓷是清朝或明朝的, 你相信嗎? 而對於這些不肖的業者, 我們能期望它發揮什麼樣的功能?

    因此目前藝廊業者除了要自律自清外, 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強本身的專業素養, 以專業訴求來凸顯專業形相。讓優秀的陶藝作者能有一個良好的發表空間, 使傑出的陶藝作品能適時地獲得社會大眾的認識與認同, 並提供收藏家一個正確的收藏管道, 達到推廣與流通的目的。而在杜絕一些自我膨脹的作者及不肖的業者之作法上, 畫界已經有畫廊協會的組織在運作, 而專業陶瓷的藝廊到目前仍然還沒有成立一個組織來防止弊端的發生。我們知道陶藝後援會是無法代表同行的, 而陶藝協會也始終沒將同行納入考慮。當然陶藝協會是屬於陶藝家的一個組織, 但是在所有陶藝協會所籌辦的活動裡面, 從來不曾看到有任何一個陶藝協會把藝廊列為合作的對象, 甚至有排斥或取而代之的態勢隱含。此種閉門造車的辦事心態, 其結果如何不問可知。而我們看看美國陶藝年會或是日本陶瓷祭的盛況, 活動之熱烈、內容之精彩, 無不是結合所有陶藝家、藝廊、收藏家、藝評家、以及公家機關和私人企業的贊助, 才能獲得社會大眾的廣大迴響。而今在此單打獨鬥的陶藝市場裡, 有心的藝廊業者能不更加充實的以負起傳播重任嗎?

 

§"收藏家"的定義是要 ─ 藏之有物!

    收藏家方面所呈現出來的最大的通病在於 "缺乏藝術素養" , 但是此種問題則較為無奈, 因為當臺灣堂堂邁進經濟大國的同時, 為什麼我們給人的印象總是還停留在暴發戶的層次? 過去我們犧牲了多少生活的品質, 去追求物質與財富? 因此, 缺乏藝術素養的問題不只出現在收藏家身上, 可以說舉國皆是。只是身為收藏家有必要花比別人更多的冤枉錢嗎? 然而目前大部份的收藏家都只停留在藝術品值得投資嗎? 以及如何從藝術投資中賺錢? 諸如此類的問題上打轉, 而不曾用心的去了解藝術; 甚至有人毫無目標的拿出大把大把的錢, 買了一大堆自己不懂也講不出所以然的東西, 然後就號稱自己是收藏家, 結果只落得貽笑大方而已, 更別提吃虧上當後的窘態了。而當我們無知的從一些自我膨脹的作者身上吸取了長篇大論卻毫無藝術內涵的膚淺論調後; 或是無辜的從一些唯利是圖且爛竽充數的不肖業者口中聽到了無數與藝術脫節的神話與傳說後, 所集結出的觀念將會是如何的偏離藝術? 而我們又何苦從這些斷章取義或道聽塗說的歪曲資訊中, 去尋求藝術情報, 或寄望它帶給我們收藏的樂趣?

    [ 一個收藏家的定義是要 "藏之有物" ] , 因此, 一個收藏家如果沒有具備藝術史的基本常識, 以及無法透過正常管道去了解藝術市場的現況, 當然也就無法正確的選擇出自己的喜好及收藏方向了。所以, 在現階段較傾向投機的藝術價值觀與畸型的藝術環境理, 有心要成為一個收藏家的話就應該要 "多看少買" , 不斷的找機會充實自我, 以使自己擁有獨特的判斷力, 能在明確理智的收藏過程中, 達到欣賞藝術, 享受人生的最高境界。要知道, 藝術品只是提供了觀賞者一個機會, 讓他們自己去發展自己的藝術能力。而談論一件藝術品, 可能比創造一件藝術品要困難得多。所以如果能達到 "一個真正的讀者必須是作者的延伸" 的境界, 相信你將不只是一個成功的收藏家, 更會是一個品味出眾的鑑賞家。

 

§陶藝市場的展望

    任何立論都是一體兩面的, 如果說現階段的陶藝市場問題重重, 一片混亂; 那相對等的我就要恭喜有心的陶藝家、藝廊及收藏家們了, 恭喜你們適時的搭上這班才正要起動的陶藝列車。因為在一切事情都還沒就緒時, 相對的它所代表的意義就是: 發展空間無限、潛力無窮和前途無量。如果在一個很成熟的藝術環境裡, 藝術家可能要擠得頭破血流才能出頭; 藝廊要經過殘酷的競爭才有可能獨當一面; 而收藏家要耗盡多少的心血才能藏之有物? 我想這一切的結果都將是不言而喻的。

    在這新的一年, 臺灣的陶藝也將邁入一個新的境域。我們從行政院新聞局在今年所出版的案曆及海報來看, 都是選錄自臺灣現代陶藝名家的作品; 還有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 "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 既將在今年五月開鑼, 而目前已如火如荼的展開籌備工作。顯見政府當局已逐漸的重視陶藝, 這對整個陶藝市場具有相當的鼓舞作用; 另外一項對臺灣陶藝發展非常有利的因素是: 在公家不斷籌辦比賽及展覽的同時, 由私人企業贊助的比賽及展覽也漸具影響力的投入。如奇美文化基金會之贊助南瀛獎; 和成文教基金會之舉辦金陶獎. 這些成功的企業有心的回饋文化事業, 對臺灣陶藝步入現代化將有莫大的貢獻, 而對整體陶藝環境的影響也將更為深遠。因此, 展望整個陶藝市場的前景, 當可發現其充滿雄厚的潛力。讓我們結合有心之士, 共同來開拓這一片尚待茁壯的園地, 祈望它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