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全球華人藝術網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活動主旨:專訪藝術銀行的先行者—林株楠先生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
活動日期:2014年05月1日~2018年10月30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專訪藝術銀行的先行者—林株楠先生

文化部自2013年起籌備的「藝術銀行」總部,選在4月13日上午於臺中市自由路「銀行街」熱鬧開幕,當日受邀參與的全球華人藝術網創辦人林株楠先生,對於藝術銀行有更多來自企業家的支持,反映了民間參與、擘劃文化政策的用心。

 

《藝週刊》針對藝術銀行的先行者林株楠董事長為國內重要文化政策的主題做了深度的訪談,以下本文分別從藝術銀行的源起,藝術銀行在台灣,以及企業觀點中的藝術銀行等個各方面,結合對訪談所得,說明台灣企業對於藝術銀行的宏圖—民間企業所展現的活力其實遠較政府走得更廣、更遠;同時文化部未來勢必思索,如何與民間企業結合,在既有的成果之外,共創產、官、學三贏的新方向。  

 

一、藝術銀行的源起

 

「藝術銀行」成立的源起,可遠溯自四十年前的加拿大。1972年時加國政府提出,全名為「加拿大國家藝術委員會藝術銀行」,計畫以銀行為中介,透過租賃流通的方式,為作品尋找適當展出的舞台,增加社會對於文化活動的支持與欣賞,達到促進藝術發展、活絡藝術市場、獎掖藝術工作者等實質的目的。藝術銀行與英國的「國家藝術基金會」相同,二者都是「與政府保持一定合作距離的獨立機構」,性質上同為輔助文化發展的「臂距組織」,期待透過專業人士合組成的委員會,使得「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以減少政治干預藝術的程度。而藝術銀行與基金會相較,前者則充任了更加積極的角色,供以藝術工作者經濟上的幫助,加速藝術發展的獨立、自主,厚植「文化軟實力」。

 

今日加拿大的「藝術銀行」,現已收藏超過二千五百位以上藝術家的作品,其數量也超過一萬八千件以上。隨加拿大藝術銀行的成功,世界各地類似藝術銀行的公、私單位所在多有。如在大西洋彼岸的歐陸國家,更有開放金融業者從事藝術銀行的事務者,作為另一種從事藝術投資的管道,益見當地活絡的文化經濟,持續為日常生活注入美感。 

 

二、藝術銀行在台灣

 

在台灣,藝術銀行作為文化部成立以來所推動的重要計畫之一,與由文建會轉型成文化事權統一的文化部,共同代表了台灣文化政策發展的新階段。其中,藝術銀行的誕生更對於文化環境的成熟發展具有指標性作用。4月13日落址台中開幕的藝術銀行總部,文化部將銀行業務的部分規劃委由國美館執行,在實際操作的層面上,藝術銀行的業務共分成「作品購入」與「出租」二大方面—前者由負責執行的業務單位定期進行常態性的作品購入計畫,透過公開徵件的方式,廣徵國內藝術工作者參與,並由藝術銀行代為購入通過審查之作品。至於後者,作品出租方面,藝術銀行則會根據承租人的需求,量身訂做提供客製化的服務—凡舉作品挑選、展示空間評估、展示設計、經費估算等都可包含在客製化的服務範圍內;藝術銀行並且在出租期間負責包裝、運輸、保險、佈卸展等細節。

 

然而,藝術銀行在台灣,與歐美國家的發展相較,我們還可以發現另一個台灣作為島國,頗具開放性的文化性格,由於地理因素廣受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刺激,在許多方面,民間所展現的旺盛活力、勇與開拓的企業精神,甚者走在政府前面,成為形塑台灣文化政策的先驅,如2010年七月間,由全球華人藝術網創辦人林株楠先生所提出的「數位典藏藝術品租賃模式及其網路交易平台開發研究計畫」,本身已然具備了文化部藝術銀行的規模,甫提出便獲得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SBIR)」的有力支持。這在當時國外大型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紛紛撤出台北之際,適時填補了藝術市場的空缺,在傳統畫廊以外,重新打造了一條藝術品流通的虛擬通道。結合昔日藝術市場的轉變,回首今日藝術銀行政策的推出,我們不能忽略幾項重要的背景因素—第一,台灣民間企業的前瞻性構想及執行力。第二,數位時代的來臨,刺激傳統藝術展業邁步轉型,結合網路平台的租賃服務,勢在必行。第三,藉由產、官、學的合作加強專業人才培訓及產業推廣落實生活美育。

 

三、藝術銀行的先行者—林株楠先生

 

林株楠的經驗值得未來的經營者參考,他首先提到「藝術租賃市場在國內是一個全新的市場,簡單的說是一個『租賃、存取、置換』的系統,概念最早在加拿大開始,行之有年,遍及世界各地,不僅支持藝術家創作的原動力還增加對話與交流,也給予大眾在生活上接觸藝術的機會,透過藝術銀行機制,讓藝術不在是藝術!讓藝術從買賣到租售、保值、保險、保存典藏爭家企業形象落實生活美學提昇人文氣質,價值不在只是牆上的呈現而是作品畫面張力感動我們內心!」而在如何靈活運用作品,林株楠則認為「成功的藝術品租賃營運模式,必須建立在產官學三方合作奠定基礎。」表現了不同與官方的靈活思維,他接著進一步指出—

 

藝術品租賃是介於「藝術」及「市場」中間的專業服務,需要:與藝術創作家的互動、信任、授權、經紀;藝術品的鑑價、導覽、保險、庫存、安裝、運送、典藏;租賃者的合約、稅務、服務、顧問;營運團隊的市場動向分析、人脈公關、資源收集、審計、訊息推廣等,皆需要專業及有經驗的團隊來執行。株楠深耕於台灣藝術界40年,累積了產、官、學三方的人脈及資源,並有成功打造藝術租賃產業的能力,數十年來不斷累計的產業經驗,可貢獻於 文化部藝術銀行計畫所需的永久營運模式:結合企業貢獻的資源、公務部門的領導、與學界民間的創作能力,持續不斷的為藝術銀行規劃與執行營運,避開市場風險及掌控成本、穩定市場機制、提供策展、推廣、行銷、培訓產業所需的專業人員,從供需面整體考量藝術銀行坐落於市場的定位及立足點,以及未來發展的策略。

 

林株楠在原有藝術銀行代表的官方與藝術工作者之間,以個人獨到的經營角度重新審視藝術銀行活動背後的租賃模式,更看見了作為承租第三人的實質收益,透過他的談話,不難看到,他劃出了不同於文化部的「藝術金三角」—民間企業用租賃模式扶植藝術家,創造優質的創作環境;藝術家回報以美,滋潤社會;民間企業在有獲利作為承租的誘因下,更能加速藝術品流通的過程,進而造就更多藝術從業人才的就業機會。同時他指出了旗下全球華人藝術網在這方面若獲得文化部合作,所能發揮的優勢,這恐怕又是另一個當初加拿大藝術銀行創設之時也無法夢想到的三贏局面!—

 

全球華人藝術網具備完整的租賃、營運、完整的取得台灣知名藝術家專屬授權書約781位,授權作品約4萬3千件是台灣取得最完整的授權單位,作為全台灣最大的藝術入口網站,在這方面更是台灣唯一有轉授權及執行能力的單位。此外,還能效法歐陸國家配合作品媒介代款給藝術家等服務,接受一般民眾將藝術品值押代款活絡藝術市場及商業發展。 民間企業在這方面擁有較政府更加靈活的管道與手法,政府所欠缺的區塊,業務觸角所不及的部分,總總都可望由民間企業補足,不只是藝術金三角,更為產、官、學收割豐碩的成果!

 

四、結語

 

透過與林株楠的訪談,我們可看到藝術銀行在台灣社會其實已然具備相當運行的規模,同時數位化的時代的來臨,也將使得傳統藝術產業謀求轉型之道,而全球華人藝術網擘劃的「數位典藏藝術品租賃模式及其網路交易平台開發研究計畫」更早在2010年時便已然站在這一波浪潮的制高點上,未來台灣如何面對亞洲區域板塊的移動以及中國的挑戰,發揮既有的特性與環境優勢,在新一波的競爭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林株楠先生作為促成今日藝術銀行成立的重要推手,已然為台灣文化產業的下一步,提出了兼具計畫性與長遠發展的新方向。

手機導航:
台中市西區自由路一段15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