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
台北市北投區自強街61巷6號
活動主旨:台日交流聯展-哲學性的堅持反省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34巷30號B1
活動日期:2016年11月26日~2016年12月20日
主題類別:展覽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一直以來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皆以實質關係透過「貿易」與「文化」兩大管道來抗衡外交上的孤立。2015年年底因應外交部東亞民間團體交流活動,日本宮崎縣「三曜会」會員—勝久由美子小姐(Katsuhisa Yumiko)以及鈴木惠子小姐 (Keiko Suzuki)於12/18(五)至台灣女性藝術家協會(後簡稱女藝會)參訪, 蒞臨女藝會會址「藝響空間」所舉辦為期一星期的「2015女藝會歲末特展」,正式揭開雙方第一次的作品交流與部分女藝會會員們的接觸認識。

 

    女藝會非常樂意並支持以民間藝術團體身份拓展國際交流,藉以提升台灣的國際形象和文化水準,在諸多藝術先進們努力的隊伍中盡微薄之力,並且促進國際友邦分享在地文化民情的精深。2016年2月外交部函東亞民間交流活動,透過台北市政府發函受邀於日本宮崎縣政府,其正式邀請相對的交流窗口,而女藝會有幸代表藝術界團體,推派女藝會理事長吳妍儀女士與副理事長謝詠絮女士應邀參與,赴日本宮崎縣進行短期的訪問。

 

    三曜會是一群居住在宮崎縣的藝術家,每周聚會三次,大上敏男(Ogami Toshio)為會長,與台灣早期日本藝術教育家鹽月桃甫(1886-1954)甚有淵源,一九二一年鹽月桃甫在台北第一中學校及台北高等學校擔任美術教師,同樣來自日本宮崎縣,返回日本後,其回顧展即大上敏男經手策畫。目前高齡85歲的大上敏男是一個具傳統藝術家品格的創作者及教育家,因歷史淵源,而對台灣懷有特殊情愫,進而積極推動此次台日雙方交流展。此次至日本接觸過的日本藝術家們,他們透過藝術呈現加以表達自己的人生經歷,藉由繪畫創作技法傳遞對於生活與精神上追求的堅持和熱情,看似平凡簡單的相互扶持以及藝術分享,對個人內在的影響卻是極為深遠澎湃。在拜訪雙方協會的空間、組織,進一步了解該會的服務宗旨、成果畫冊內容等…實質的交流之後, 彼此都有著同樣的責任感,進而討論如何利用雙方團體的力量,落實藝術文化的交流。

 

    舉辦聯展是雙方初步公認最具效率且效果的開始,女藝會最後確認聯展將於位在台北中山區大直的索引文化創意空間,此空間也是女藝會於2016年5月14日會員聯展展覽場地之一。經第二次拜訪後,台日雙方堅持既有共識必須立刻執行,並開始策畫交流活動,我們真誠地期許,藉由第一步的相互了解,未來將會更加容易交流與回饋。

 

    每位藝術家身體裡總留有追求理想的血液以及一顆真誠熱情的心,就算只能透過翻譯,依舊緊密連結在場(參訪日本展覽中)所有人們,渺小力量的凝聚合力,經由一點一滴地累積茁壯,絕對可以號召更大的轉動引擎,將正面的能量和寄盼帶給龐大的群眾。

 

    台日交流聯展中,期望雙方藝術家們得以相互交流、成長、探索、反思,藉由不同文化、不同經驗,以及追求自己人生堅持永不放棄的態度,共同傳播熱愛藝術的特質與冀求。

 

    「台日交流聯展—哲學性的堅持反省」的實際執行,台灣與日本將各推出約10 位代表藝術家,共約20 件創作作品,創作媒材從油畫、粉彩、壓克力、到複合媒材等等…。邀請前來台灣展覽的日本藝術家們,藉由藝術表達,以不同角度呈現自我,並且訴說著多樣的人生價值,利用彼此之間共同的語言—藝術創作,激發出雙方全新的情感火花,打動兩者的心靈交流,拋卻物質、文化上的差異。

 

    此次台灣展覽將舉行約一個月,2017年9月女藝會將赴日本宮崎縣展出交流,相互接搓學習。

 

MaxPlanck:「科學世界之圖象獲自經驗……永遠只保持一種概算的狀態,一種多少分離的型式。就像在每一感覺背後有一物體一樣,在每一種人類經驗顯示為真實的事物背後,也都有一種形上的實體」(The Meaning and Limits of Exact Science)就本質上說,「人」是形式上的實存,他有一種欲望,想從共同知識和私人經驗的各種領域中,獲得某種對事物之終極本質的了解。

 

創作時,一件作品的創造極耗精神與體力,然而專心地面對自己的作品時,很容易產生內心的思考與對話,此時就需要依靠理性來對自己的經驗作出深刻反省。當運用理性反省經驗的時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時刻。創作本身是對於思考本身的邏輯性要求,過程中必須嚴謹遵守理性的原則,就像哲學思考提出的問題,來自於人類理性的困惑與追求真理的衝動;哲學的思考則是讓人得以在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空相互連貫,特別是如今社會,許多時候我們仍處在催眠之中, 催眠作用在一個社會形成某種集體潛意識,譬如:童年開始淺移默化下受到大量觀念引導。我們往往認為這些觀念是正確的、理所當然毫無瑕疵,卻從未仔細反省過藝視本身。事實上,當人抵達某個年紀時,不論是20歲、30歲、40歲、50歲 、60歲 、70歲甚至80歲,當停下腳步回頭審視人生時,必須養成習慣——求知若飢,虛懷若渴,審度自己,秉持好奇,如此才能重新出發,以理性思考不同變換的經驗,靜下心思考,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而言重要無比,也可說是生命轉變的起步關鍵。

 

當人有了不同的人生經驗,才有機會針對現有的生活提問,而這些疑問也許總是令人困擾,或者幫助人們的做出選擇。經歷使人不斷成長,尤其航過風暴,穿過茂林,我們可以做出總結,加以推演進化,疑惑、渾沌、未覺,進而茁壯。科學理論中的培根(Francis Bacon)、洛克(John Locke)、休姆(David Hume)、穆勒(John Stuart Mill)、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等,這些大師們都有著具有懷疑和試驗可效法的精神。

     人類的經驗是多樣且分散的,為了深入了解,往往只能分工而不得合作。然而,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們總是希望對於任何事物都有一套整體的了解,以便作出正確的抉擇。

 台日交流聯展中,期望推崇與學習皆為雙方藝術家們得以收穫的,藉由不同文化、不同經驗,以及追求自己人生堅持永不放棄的態度。

手機導航:
台北市中山區大直街34巷30號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