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風雅堂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2段150號4樓之3
活動主旨:《斷裂的年代》概念及攝影創作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3樓
活動日期:2017年06月10日~2017年07月8日
主題類別:展覽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攝影文化交流協會
▇ 展出時間:2017/06/10(六)~2017/07/08(六)
▇ 展覽地點:On The Road 影像空間
地址: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3樓
電話:075217131
開放時間: 週二~週日(週一休館)13:00–21:00pm
捷運站:高雄捷運橘線鹽城埔站1號出口對面
▇ 策展人:彭怡平
▇ 參展創作者:
陳佳菁、黃浩珉、呂元弘、彭怡平、彭家誠、陳曉瑩、吳玲玲、吳宜庭、王全君。(依姓氏英文排序)
▇ 開幕&參展創作者導覽:2017/06/10(六)14:00
▇ 講座:2017/06/10(六)14:30~16:00
主題:《概念及攝影創作》
主講者:彭怡平
▇ 美術設計:李侑儒
▇ 策展團隊:風雅堂人文藝術中心
▇ 主視覺設計概念:
以斷裂、切面的視覺化呈現,運用形似有機體的器官、管線,表達存在於每個人生理、心理、意識的影響。圖像中手指的視覺意象是因為手是人們創造、執行的象徵。(by 李侑儒)

▇ 關於《斷裂的年代》此展:
二十世紀的法國美學大師羅蘭‧巴特於《符號帝國》(L’empire des signes)在其獻給莫里斯‧品桂(Maurice Pinguet)的一段話中說道:「文本並非圖像的『詮釋』,圖像亦非文本的『圖解』。對我而言,兩者只是依此而生的某種視覺上的擺動,也許有些類似禪宗稱為『悟』的那種意義的消解。文本與圖像交融,意欲確保身體、臉、書寫這些符徵的交換,循環,以及從中讀出符號的抽離。」

羅蘭‧巴特以自身的文化為出發,據此來闡述日本文化以及他,或者日本文化裡的禪的意境,最後以此達成意義的打破、消解,甚至擺脫意義的結論,以及日本文化即建立在沒有中心的空無。然而,果真如此嗎?還是羅蘭‧巴特所建立的符號學帝國,在與東方文化相遇時,猶如撞到一座綿延不斷的高牆,終至使得作者發現其自身知識體系的侷限,從而放棄對於符旨的闡述。然而,人生的種種困境與其知識體系的侷限,是否真如艾倫‧狄波頓所言:「在於人類既有完美想像的能力,卻又有無能為力實現的苦衷。」

東西方文化在相遇之時的彼此相吸卻又互不理解的急於定義,恰恰與老子所言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老子的「無」與西方的「無」,兩者看起來是同一個符號,但就像同一個中文字(符號),卻可以衍生出不同的意涵,產生不同的符徵,如果脫離了文化(母體)來看,「無」也不過就是一個符號,面具也不過就是一張沒有表情的臉孔,生食到熟食的過程也不過是一場顏色、形體、材質的轉化,圍繞著日本皇宮而建立的城市藍圖的中心是一個無人可以入境的巨大的虛無。而這極欲登堂入室窺其堂奧,最後卻有如墜入五里雲霧之中的敗興而返,不正是去除了各個文化母體,只就物質本身窮究而生的文明社會表象?

藝術與當代社會的關係,也伴隨著工業時代的來臨,而產生了本質上變化,過往,藝術作品的獨一性,奠基於它包容於所謂「傳統」的整個關係脈絡中,兩者密不可分。如今,人們卻因失去對於美的崇敬,以及機械複製時代的誕生而使得藝術品不再有「靈光」,藝術以能被複製而被創造,並結合了藝術家政治上的信念與其歐陸戰爭的陰影而產生了與過往歷史脈絡決裂的一種全新、顛覆且激進的藝術形式,自此以後,藝術市場成為奧西普‧畢利克口中的「人人都是藝術家;每件事物都是藝術。」並結合了日新月異的科技革新、市場經濟學以及消費流行文化,產生大量衍生的周邊商品。

本次展覽主題《斷裂的年代》即以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探討二十世紀的文化與社會的同名演講集為靈感,邀請展出者共同思考:身處於一個躁動不安、失去方向感且資訊爆炸的年代裡,人們知道的更多,卻面臨著比起前個世代更多的困惑與無力感,每個人惶恐不安,恐懼憤怒,漫無目標地邁向未知的道路上。傳統的靈光似乎難以再見,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流行文化的產物:名人、歌手與流行商品;新聞媒體與歷史學者不再談歷史的繼往開來,只就當下發生的事件做出回應;藝術家不斷地回應著市場的需求而創造足以吸引大眾眼球的作品。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裡重新尋回藝術獨一無二的靈光?藝術能否卸除意義與文化的母體而得以單獨存在?
策展人 彭怡平

手機導航:
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3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