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已然消失的鄉愁—水土不服 / 符‧鹽埕、延沈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已然消失的鄉愁—水土不服 / 符‧鹽埕、延沈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3570 人
撰文/崔綵珊 │發佈時間:2012-03-15 15:56

藝術家李怡志說:「看著鹽埕區的轉變,我發現我的地方感與身體記憶都慢慢消失了…。」

    隨著都市的發展與變遷,城市風貌的更替,讓依附土地生存的居民,都不免有著「不知鄉愁在哪裡的身體感」,因為所謂「記憶中的故鄉」,實際上早已不復見。
 
    高雄市的鹽埕區,就本質而論是強烈的政治規劃空間。從日據時期的填海造陸,到棋盤式的街道規劃,設計動線不僅是方便日人的管理,連帶的也切割了過去漢人活動居住的範圍。由於土地重新規劃後並未設置綠地,於是鹽埕區每條道路都會通往壽山,每條街道都有可能彎近海港。在這樣的街道、街區、山與海的共構下,鹽埕區長大的藝術家李怡志,除了想傳遞「那已消失的鄉愁」外,更以美國建築理論家Christopher Alexander發展的建築語言符號,轉化鹽埕區歷史的地貌,透過由「點、線、面」與「黑白色彩」的極簡構圖,賦予觀者對於鹽埕區景觀的重組與想像。

宏觀與微觀式的建築符號

    藝術家李怡志簡化了我們對於三度空間繽紛的勾勒,而將鹽埕區的立體景觀轉換為平面的LOGO式符號表達。他從過去的城市變遷探討,到街景屋舍的建築變化,又從街景的更替,探索到新建公園的批判符碼。
這種透過城市行走的觀察,讓李怡志在創作發想上,從宏觀中談歷史,微觀下說故事。他表示:「房屋的設計始終來自於人類的需求。」於是,早期建築之所以有陽台的設計,有一說法便是:讓不隨便拋頭露面的女性,可以從陽台看見廟會的活動。而為了節省空間,屋舍對外的窗戶皆不是往內或往外打開,而是向上推開與房屋平行,這就是居住空間與需求所形成的符號。

「綠地是大多數人喜歡的風景,但究竟是誰告訴我們綠地一定好?為了綠地的出現,城市居民的記憶,某部分也就跟著消失了…。」
    在愛河沿岸美麗的綠地前身,其實是政府早期合法通過的鹽埕區菜市場。過去,那裡的房子是竹編加上木造結構的建築,狹小、壅塞,沒這麼整潔,更不可能綠意盎然,但的確有濃厚的人情味。無奈政府為了都市整建計畫,規劃愛河沿岸為觀光發展區,而當時的傳統市場並不符合政府的期望,於是合法的菜市場就在政策改變下成為了非法的建築,全數拆遷更替。「某些記憶,的確就隨著聚落的拆除,連追憶的地方都不剩…。」
 
    於是,藝術家李怡志在這裡問的問題便是:「究竟是誰內化了我們對於綠地的美好想像?誰教我們『我們只能剩下一片草地』?」他研究了城市規劃後的公園景觀,並設計出一系列的公園建築符號。他將這些符碼做成小型的廣告燈箱展示,批判著「綠地思維」就如同隨處可見的廣告文宣看板,無孔不入地教導民眾的想法,最後政府再透過都市發展計畫,抹除了在地人對於舊有生活記憶的「鄉愁」。

延沈房屋:在海平面上升前,先為您打算。

    高雄港一直期許能成為國際海港都市,並用愛河打造水都印象。於是,從鹽埕區的過去歷史發展,到現在城市風貌的展現,藝術家李怡志也沒忘記要配合政策,事先替鹽埕區的「未來做打算」!他說:「在溫室效應逐漸轉劇的年代,信義房屋、永慶房屋等只能給您無輻射、無海沙的房屋,但「延沈房屋」卻能替您尋覓當海平面上升時,淹不到海水的好所在。」這番有些幽默、詼諧的話語,卻也點出世界關注的暖化議題。藝術家李怡志巧妙的使用「延沈」二字,除了呼應的鹽埕區的陸地由非自然填土而來外,更提醒觀眾:「鹽埕威尼斯時代來臨,您是否已準備好逐漸上升的海平面?」若沒有,請讓「延沈房屋」替您介紹!
 

照片提供 : 李怡志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