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我是人,我反核」美學態度!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我是人,我反核」美學態度!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564 人
撰文/崔綵珊 │發佈時間:2012-06-28 11:47
「我是人,我反核」活動

▲「我是人,我反核」活動

 

「行動藝術」中的抵抗美學
初見這條新聞時,以文化治國的臺灣政府應該要感到欣慰,畢竟強調「文化軟實力」這麼久的我們,終於出現了讓民眾印象深刻的「行動藝術」。我比較喜歡用「行動」藝術(而不是行為藝術)這詞來指稱類似對抗或衝撞「體制」的一種創作。用身體做為一種藝術創作的媒介或是抗爭的手段,在前衛藝術史中早已不是新聞,美國行動藝術大師(或被稱為偶發藝術大師)卡布羅(Allen Kaprow),在1950年代就已開始反轉世界對於傳統美學的思考。
「行動藝術」中的抵抗美學

▲「行動藝術」中的抵抗美學

 

在偶發藝術中所進行的創作,不管是否會再進行第二次,其過程都是「獨一無二」與不可複現的。群眾的參與及回應,都會與社會構成一種共生的有機體,而偶發藝術的藝術家們與參與民眾在當時所追求的就是更多的關係互動、更直接有效的影響力,並試圖在改變社會上扮演著更積極的角色。
以國外知名藝術團體Improv Everywhere的The MP3 Experiment「快閃」行動藝術來看,他們所挑戰的正是公共空間內所謂的「公共性」。透過網路下載音訊檔的傳遞,自願參與的群眾會在「特定時間」出現在「特定地點」並共同從事「特定的行動」。這類的行為探索,正是哈伯瑪斯所提及的「公共領域」的批判:當言論、行動、集會、結社等自由,經過大眾媒體的洗禮之後,公共領域似乎只成為某些人特定的發言場所,變成一種展示的空間,但不具對話性。於是,重新開啟公共領域的「對話」與觸碰機制所設定的「界線」,就成為了前衛藝術創作時所思考的美學。
「美學政治化」可以嗎?

▲「美學政治化」可以嗎?

 

「美學政治化」可以嗎?
最後,不論是「我是人,我反核」或是「The MP3 Experiment」,其實都是以身體作為溝通的方式,試圖傳達或挑釁國家機制所設立的界線,這種介入式的美學,的確都成功引起某些形式的對話。各領域看法或許不甚相同,但若單從當代美學的角度切入,「我是人,我反核」的作品的確串連了「藝術表達」與「公共對話」的雙重價值。
它以反核的議題,來開啟一種民主機制的對談,而「美學政治化」在其中則展現了一股發酵的動能。這作品透過社群網路的影響,現已匯聚了全國許多不同創作者的「藝術作品」,「我是人,我反核」的確具有政治的意味,但它表述的卻是更強大的民主美學力量。
其實,就如同卡布羅(Allen Kaprow)所說的:「Art as Life」,在一個國家培養人民的民主與美感的同時,又怎麼可能會忽略掉人民用藝術來主張自己的民主政治與言論訴求呢? 「美學政治化」可以嗎?臺灣過去用政治議題來創作的作品,多不勝數,那「我是人,我反核」的快閃行動藝術可以嗎?就藝術創作而言,當然可以!
 
圖片來源:我是人,我反核facebook官網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E6%88%91%E6%98%AF%E4%BA%BA%E6%88%91%E5%8F%8D%E6%A0%B8/307969115955037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