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從布袋戲看臺灣文化「軟實力」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從布袋戲看臺灣文化「軟實力」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851 人
撰文/葉瑞珠 │發佈時間:2012-06-28 12:10
人山人海(艋舺祖師廟前小西園許王演出)

▲人山人海(艋舺祖師廟前小西園許王演出)

 

臺灣的布袋戲跟其他的民間文化一樣,似有似無的存在,它沒有辦法變成河水大器的流,只能像涓涓的泉水慢慢的走,而且是靜靜的,無聲的,所以我們很多傳統文化變成一個「專有名詞」,顯示它曾經風光的存在過。「西田社」自不例外,在風光時大家知道它的好,當物境變遷時空轉換的時候,它的存不存在不是很重要。
「西田社」的設立
「西田社」是由臺灣大學教授陳金次、楊維哲、李鴻禧發起,他們當時不忍見到傳統布袋戲日漸式微,於是發起組社救文化活動,因此在1985年正式設立,它是第一個以知識份子為首,關懷戲曲文化的民間團體。
這次「西田社」舉辦「哈哈笑布袋戲尪仔理想社區」特展,或許會讓許多人憶起當年,特展是以插科打諢的布袋戲七丑戲偶為主角,透過一個虛擬的偶戲社區,讓觀眾理解戲偶製成與維修的過程,以期更加了解布袋戲。
雖然現在提到「西田社」對許多人來說,它是快被遺忘的名字,但對布袋戲迷來說,它是布袋戲重要的一個功臣及推手,如果當時沒有那些好事之徒站出來組社,布袋戲或許成為我們一個過往的文化及歷史。
展覽之模型

▲展覽之模型

 

布袋戲的興盛
講到「偶」,明代才子唐伯虎曾做了一首詩:「紙做衣裳線做筋,悲歡離合假成真。分明是個花光鬼,卻在人前人弄人。」會讓我們的才子為它作詩,實在是木偶的過去太風光了。
古代有這種盛世,現代的我們也曾有過,在布袋戲的年代,「史豔文」、「藏鏡人」帶動多少風潮當時上班的不上班,上學的不上學,只是曾幾何時,這變成一種記憶?人說布袋戲是「一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搬動百萬兵」,這就是它迷人的地方,臺灣偶戲跟其他國家不同之處在於著重技巧,臺灣布袋戲偶的美,就在於操偶的技巧。
「西田社」是第一個關懷布袋戲的民間團體,多年來致力傳統布袋戲的保存、推廣與研究,然如今推廣的人已經淡定到幾乎忘記它的存在,這令人不禁想到布袋戲在臺灣還存在多少文化的價值性?不然這個自宋代興盛發揚到現代的東西,為何一直讓人沒有存在感?
「軟文化」的影響力
「文化的價值性」讓人想到所謂「軟文化」 所以「軟文化」它實質上含有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民意等。,「軟文化」這不是政治談判、農業、經濟、教育可以做到的。「軟文化」它也並不是只有藝術活動,「軟文化」是一種眾人凝聚的力量,這些力量包含行為、信念、價值觀,它會形成一股勢力,對外可以抵禦外面強大的文化力量,對內可以建立民族的自信心
因此沒有文化的國家,就失去國家的獨立性,很輕易被強大的外圍文化所侵蝕,讓自身變成一個可被利害關係所交換的一種商品。所以經濟軍事是國家生存的一種武器,真正可以讓國家屹立不搖的是文化。文化也是一種安定民心的春藥,這種春藥會使人得到一種舒服感,提升生命的內涵,心靈的品味。
展覽-偶戲諧校區

▲展覽-偶戲諧校區

 

「西田社」它所賦予的使命是傳承與發揚,它收藏有很豐富的文物資產,西田社的執行長陳矜懷說:「西田社收藏兩千多件文物,包含彩樓、戲偶、帽盔戲服、道具等,年代不一,加上二十多年以來彙整的研究與史料彙編,都是珍貴資產。」如今這些資產只能放在倉庫,這情何以堪?
文化本應是隨著人民的生活改變而改變,如果生活改變到遠離文化時,不禁令人質疑是文化欠缺甚麼無法滿足民眾的需求?還是惡質的風氣殘殺了文化?
文化不會永遠存在
前些時候,看到大陸作家韓寒在他的博客曾寫下一段對臺灣電影文化的話:「看了不少臺灣的小清新電影,給我留下的印象的確就是『嗯,你想怎樣』,到了《艋舺》,變成『哼,你想怎樣』,《賽德克.巴萊》終於把臺灣電影變成了『操,你想怎樣』」。
我們的所謂第八藝術工業——電影,既然讓對岸欽羨,這實在是很自豪的事,然在自豪下,卻看到其它珍貴的文化被忽略,這卻又是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文化不會永遠存在,一旦我們開始遺忘,它很快會消失,布袋戲它是代表鄉民文化的一種,它所顯現出來的,不只文化面,它還有社會現象,是一種時代的發聲筒,所以為何在宋代會如此興旺?
文化的保存有它的一定歷史意義,人要有歷史,才能夠傳承,當然文化傳承的執行者是藝術文化工作者,但執行者的後台老闆是政府,所以我們不在乎龍部長是穿高跟鞋或者是布鞋,我們也不在乎龍部長的手要如何擺,我們只在乎我們有多少「實質」的支持,讓我們的歷史不會斷層。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