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藝術超未來》─消解邊際的科技藝術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藝術超未來》─消解邊際的科技藝術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834 人
撰文/王悅薪 │發佈時間:2012-08-09 15:03
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超未來》展覽

▲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超未來》展覽

 

《藝術超未來》向我們闡釋了跨領域的合作,在當代藝術中儼然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推動力量。國立臺灣美術館數位方舟以藝術團體為單位,展覽中展示了日本團體實驗室(teamLeb)多年將創意與科技媒合的成果,團體成員包含藝術家、平面設計師、建築師、編輯、工程師等各種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
teamLeb作為一個亞洲藝術品牌,將藝術帶入當代社會的不同層面當中,以消除領域邊際的共構模式,打破傳統展示框架與場域,連接藝術與日常生活鴻溝,解放歷史文化與科技社會的藩籬,在生活的各個角落中驚喜呈現,團體實驗室利用藝術創作使「邊際」變得模糊,本人試圖以清晰的四大「模糊」特點來認識這個展覽。
精緻與普羅的模糊:消費的需求
誰說藝術品只能高居廟堂?作品訴說著在消費社會中,以科技為工具,迎合消費者與行銷需求的創意產物,藝術品儼然成為活廣告!一走進數位方舟,迎接觀眾的是一張張螢幕上的小臉,〈臉觸〉在teamLeb櫃台有整理詳盡的員工資訊,便利拜訪者汲取受訪者的精確訊息,同時亦提供即時的訊息和呼叫系統,使等待時間更有效率地使用。
〈媒體塊狀座椅〉團體實驗室, 2012, LED, Acryl、協助:山口壮大(mikirihassin)、藤本有輝(第七創個體株式會社)

▲〈媒體塊狀座椅〉團體實驗室, 2012, LED, Acryl、協助:山口壮大(mikirihassin)、藤本有輝(第七創個體株式會社)

 

入口處的另一側,則是〈團體實驗室吊衣架〉,拿起任一服裝,螢幕上的模特兒立刻以動畫為觀者展示時尚穿搭,同時有風格音樂襯托,讓逛街不再是顧客無意識地拿起中意產品的行為,豐富的附加資訊使服裝商品更具魅力。
接收與創作的模糊:互動的展現
在科技為媒材的創作當中,觀眾成為了藝術創作中重要的概念,互動模式創作規劃,使作品概念得以呈現、變形,甚至再造。〈無序中的和諧〉以數百隻的智慧型手機,在接收、處理、顯示、溝通,彼此之間相互影響下,亦受觀賞者的影響,每支手機螢幕中的小人吹笛聲、舞蹈此起彼落,試圖呈現紛雜的資訊世代中異質共存的可能性。
〈團體實驗室的大球〉和〈媒體塊狀座椅〉,讓觀眾們在拍打球面與疊移方塊的同時,參與了作品當下的呈現,發光體顏色的變化,樂曲的彈奏,一個簡單的日常動作卻在展示空間裡,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歡愉。觀眾從訊息的接收者,成為了共同訊息的創造者。
客觀與主觀的模糊:文化的延續
在科技創新中是否能沿襲文化的獨特性?〈花與屍 剝落 十二幅對〉是以自然與文明循環共生為題。〈百年海圖卷〉2009年開始的100年中,海面持續上升的景象。描繪了從
兩件作品中不斷強調「超主觀空間」作為實驗概念,以新的媒介重新演繹日本傳統文化中對空間的認知,有別於西方表現三度空間的透視法與客觀性侷限的空間表現,日本傳統美術以平面的繪畫詮釋空間,主觀性挑選三度空間事物的安排,具有層次感與橫向移動的特性。〈百年海圖卷〉更擷取以經典圖像中的海浪去模擬3D空間,以360度的環繞空間運算投影。
〈花與屍  剝落  十二幅對〉團體實驗室, 2012, 動畫(9:16×12)

▲〈花與屍 剝落 十二幅對〉團體實驗室, 2012, 動畫(9:16×12)

 

另一作品則是將傳統經典剪裁,編製成另一具敘事性的動畫,〈東京晴空塔〉是沒有中心視角與時間軸的東京都動畫,鉅細靡遺的虛實呈現東京各個角落發生的大小事件。作品旁對於超主觀空間的說明,讓我們赫然理解了馬利兄弟的卷軸式電玩遊戲與作品之間,都藏著與日本藝術文化脈絡的緊密聯繫。
技術與娛樂的模糊:嚴肅的消弭
展場中的血氧計,讓觀眾以為是一個與個人健康有關的互動裝置,原來〈團體實驗室血氧計〉的設計是為要讓登山家栗城史多,在不使用供氧設備的情況下,挑戰聖母峰的血氧濃度值全紀錄,其定時觀測結果會自動發布推特,讓全世界同時觀賞現在「活著」的表演。
〈團體實驗室軀體〉則是全球首創的人體剖析網站,有別於大體解剖,以3D動畫呈現精密的骨骼型態與肌肉收縮。關於身體保健的技術設備,亦成為提供觀眾奇觀娛樂的載具。
小結
藝術創作作為一個當代社會的切片,我們看見當中包含了當今大眾文化的內涵,視覺的創新吸引了眾人的耳目,而至於輕巧的世代似乎不會成為多加著墨的範疇。而藝術家是否能肩負對框架的挑戰、現狀的反思、生存的思考、精神的探索,值得我們後續更多的關注。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美術館 / TeamLeb 團體實驗室官網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