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從拍賣市場看書法價值(下)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494 人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2-10-31 13:16
台北故宮藏本《虎跑泉詩》

▲台北故宮藏本《虎跑泉詩》

 現存蘇軾名下的《虎跑泉詩》不止一件,包括臺北故宮收藏的另一版本(圖1、圖2)。二者高度的相似性,已足夠讓觀者揣測箇中真偽。

通常的邏輯認為,凡是造假的作品,品質都不會太高。尤其當我們已經深刻地體認到一位藝術家特出的品質,以蘇軾的代表作《寒食帖》為例(圖3-1),作者在詩裡提到歷經文字獄後疲憊的身心,以及貶謫三年來物質困乏的狀態。這種種在創作上看來可能是惡劣的基因卻成就了一件特出的作品,這已足夠對歷代的鑑藏家明示,自古以來「書如其人」的教訓!

書法作為文人們著意標舉的「心畫」,無法單純用外在條件加以評判,書法相當唯心地自有它難以替代的品質。再回到如今分藏兩地的《虎跑泉詩》,無論哪一本,顯然都無法和《寒食帖》匹配,直截了當地對觀者說明他們是來自同樣的心靈(圖3-2、圖4、圖5)。

相信大部分的鑑藏家都知道這是個棘手的現象,他們很可能因為錯收到一件贗品,進而侮辱到自身的名譽。這時求諸外,徵求、夥同更多的名人同好背書,共同作為保人,便不失為一個分攤風險的方式。

我們甚至能從這個角度理解將《虎跑泉詩》收錄於《翰墨菁華冊》中的用心,《翰墨菁華冊》同時匯集了宋、元、明三代以來的歷史名人,營造出眾星拱月的氣象,無非是鑑藏策略合理的運用。

另一個如臺北故宮的版本則爭取到累累的鑑藏印與題跋,企圖由這些外在證據所構成的縱的歷史空間,加深《虎跑泉詩》的深度以替代書法單薄的品質。而今,透過特寫鏡頭,在拍賣目錄上,活生生剝掉這《翰墨菁華冊》集大成式的冊頁裝潢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場主打蘇軾的拍賣會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王季遷舊藏本《虎跑泉詩》中的「惜」

▲王季遷舊藏本《虎跑泉詩》中的「惜」

 而與奇蹟作為對比的,往往是眾多無奈而殘酷的現實。當我們冷靜的指出這些出入拍賣會的收藏家、投資客「瘋了」的同時,遠在另一端的香港,拍賣王羲之(303-361)《妹至帖》(圖6)的交易前後,則相對合理的演示出一幅如實的風景。

王羲之作為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書聖,處在當代,頗為尷尬的事實是,書聖名下沒有一件親筆的真跡!口吻不乏自負,號稱具有「十全武功」的乾隆皇帝(1711-1799),傾滿清舉國之力,一舉囊括到了五件《蘭亭序》,他得意地加配上自己臨摹的《蘭亭詩》與柳公權(778-865)、董其昌(1555-1636)等諸人之作組合成著名的「蘭亭八柱」並命人摹刻上石,意圖將這一件偉大的文化工程流芳百世。

但今天我們知道,這五件書法,其實就是針對《蘭亭序》原作不同程度的五次複製。乾隆費盡心機才能用擁有五次複製的現實,提醒我們,擁有王羲之的真跡恐怕是傾千萬人之力也難以企及的夢想。

與此同時,日本學者對王羲之諸多作品的研究,包括《妹至帖》,亦殘酷地表明,所謂的「複製」,不過只是人力重複數百次的刷絲填墨,在特寫鏡頭下,細如髮絲的墨線,連帶斷絕了書聖下筆時「入木三分」的諸多奇想。其實,這不過只是一道道乏味的痕跡,而且不是由機器做的,還會因為人為的因素出錯!

放大臺北故宮著名的《平安帖》便可以看到,在「複製」過程中不只一次出現跑墨的現象(圖7-17-2),這對喜愛做特寫的拍賣圖錄來說已構成嚴重的挑戰,主打國寶拍賣的《妹至帖》只有短短兩行,更是逃不過肉眼無情近距離的逼視。

手工複製《何如帖》時造成「跑墨」的現象。

▲手工複製《何如帖》時造成「跑墨」的現象。

 這種逼視的結果就是,將一件號稱國寶的書法打成是一件拼裝的手工產品,這對王羲之本人以及擁有《妹至帖》的藏家,真是何其污辱!以致最後流標,似乎也是在情理之中

針對《虎跑泉詩》與《妹至帖》所作的討論,我們已多少了解到藝術市場上弔詭、多變的一面,同樣非來自第一手的原創作品,卻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迴響,其中《虎跑泉詩》甚至改寫了原本西方面目的市場生態。

傳統的鑑藏文化多發生在親友聚合成的小圈子中,不乏本文中如《虎跑泉詩》般弄假成真的笑話,成為這一行裡不能說的秘密。拜當代科技之賜,原本這些圈內的秘密被出版流通的管道大肆擴充,並且赤裸地以特寫鏡頭問世,接受大眾目光反覆地、無情地檢視。

過去六零年代以來,強調人民大眾的社會運動,如今亦經由大眾的目光衝擊到向來被視為資本家「視域」的藝術市場。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是,群眾對於名人物品的追捧,促使經營拍賣行的資本家調整策略,還出現以書法作為中國特色的拍賣標的。

至於現身香江的中國書法卻並非如此幸運,《妹至帖》特別受到來自中國的大眾,反覆地、無情地檢視,遂一舉打破了王羲之貴族形象的神話,迫使資方必須反省,調整策略,希求重新取得主導權。

今天國際藝術品四通八達流通的管道,無不加速了中西對話的速度,作為本文的結尾,我們可大膽地預言,未來藝術市場,又將是中西對抗的另一大戰場。的確,自十九世紀以來,這場牽動全球的遭遇戰迄今仍方興未艾!

 圖片書目與網頁來源:

(14)中田勇次郎、傅申編,《歐米收藏中國法書名蹟集.卷三》(東京:中央公論社,1981-1982)。

(25)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委員會編,《王雪艇先生續存文物圖錄》(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8)。

(3-13-2)

http://www.eshufa.com/attachments/2009/04/9175_200904290932091.jpg2012/10/23

(6)西林昭一等,《東晉.王羲之尺牘集.上》(東京,二玄社,1990)。

(7)西林昭一等,《東晉.王羲之尺牘集.上》(東京,二玄社,1990)。

(7-1)傅申,《書法鑑定兼懷素〈自敘帖〉臨床診斷》(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公司,2004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