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擁有記憶,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擁有記憶,文化得以生生不息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1945 人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聯合策展人
撰文/羅秀芝 │發佈時間:2013-02-27 08:56
王子月,《迷蒙半壁》

▲王子月,《迷蒙半壁》

初相識者分享彼此過去的記憶,通常是維持後續友誼,重要的相互參照系統。初次造訪陌生城市,也必然要透過回顧其歷史文化,撫觸其記憶肌理,以型塑個人的城市印象。

 記憶是靈魂最神秘的紋身

小時候,家旁有一棵高大的蓮霧樹,我經常攀爬嬉戲其間,那是個孩童得以安然自處的個人天地。多年以後發現,這段人生經驗轉變成特殊的記憶烙印。如果,每個人都有個獨立於天地間而泰然自適的特殊所在;那麼,兒時對特定某處的記憶,必然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一如家前那抹山的線條,變成心目中無可取代的線條美的原型。

 這種俯仰天地的自適,和自小家庭、學校教養裡的客家山歌、唐詩宋詞,以及日常裡經驗的典俗祭儀等文化世界接合,構築了外在自然和內在精神共組的多維空間;同時,型塑了個人文化的視野和意志。往後的人生裡,每逢遭遇困頓、迷惘、無奈、絕望時,這個視野和意志便在現實世界之外,另行開展多個精神空間,將藝術之眼逼視下的人生悲喜,幻化成可供笑看的審美對象和可供神遊的詩意世界。

楊暉,《轉身──碧湖影像記憶》

▲楊暉,《轉身──碧湖影像記憶》

 

上小學的路上,有另一棵種在記憶深處的樹。精確地說,應該是一棵長在半山腰,根的一半緊紮山壁、一半暴露在外,根下形成天然洞穴的大樹。洞穴內立著一個小小墓碑,家族女性長輩偶爾前往祭拜。根據傳言,祭拜的並非樹靈,而是漢人和「異族」械鬥中慘遭殺戮的異族亡靈。當時有個現在聽起來非常政治不正確的名稱「番婆墓」。那是年幼的我,第一次和「異族他者」的遭逢。這個相遇,和平日公車站候車室裡,與賽夏族紋面女子的目光交流,共同為我的童年譜寫了一闋關於他者的樂章。

和「番婆墓」有關的一切,在家族長輩的記憶裡,自動塵封成一個「黑洞」,任何詢問都在問句未完成前便被迫消音。低調的祭拜,或許只是一種贖罪。和這個低調祭奠形成對照的是高調的「義民爺」祭典。台灣客家族群重視的「義民爺」祭典,祭拜的是在地方械鬥、民變和戰爭中,因保衛家鄉而犧牲者。這兩個高低調反差甚大的祭儀,在孩童期的我的心靈視域裡,形成神秘的雙重視角,一個向外聚焦他者,一個向內凝視自我,以兩部合唱和互為光影的敘事語調,在記憶中發酵成審視他者/自我關係,或思考主/客體關係的內在視點和倫理基調。

個人記憶,和所屬社群對記憶的保存、呈現和傳達有關,文化都是透過或精巧或樸拙的方式,刻意保存與精心傳承的記憶。藝術,在此間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藝術家們所抱持的心靈意志、內在視點和倫理基調,將主導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與發展方向。

 

何崇岳,《計劃性生育系列──人口老齡化》

▲何崇岳,《計劃性生育系列──人口老齡化》

 

 藝術勾勒的一道記憶風景線

 當歷史記憶被擠壓成教科書裡薄薄的、扁平而僵固的一頁,藝術作品呈現出的細膩繁複的層次和千變萬化的情感,為城市記憶開展多維的舞台空間。藝術家做為一個時代的目擊者、對已逝的過去和可能的未來的想像者,他們透過荒誕、幽默、批判、嘲諷、深情、冷酷、狂野、靜穆、暴力、悲憫、優雅……的藝術視角,將記憶打造成對應現實的心靈劇場。不同時代的藝術家,為一個城市留下了獨特的時代印記。穿梭時代疊加的藝術印記,共同編織了城市的記憶密碼。

 

 第九屆上海雙年展特別展「中山公園計劃」在漳州,以「城市記憶」做為主題,集中討論漳州中山公園及其周邊老城區以及新規劃區碧湖,所共同呈現的城市記憶。台灣藝術家作品展示,意在呈現城市記憶的參照與互映。

吳明暉,《中山公園植物考》

▲吳明暉,《中山公園植物考》

楊暉對碧湖周邊居民生活與物換境遷進行長時間的記錄,作品《轉身──碧湖視覺記憶》以強烈的黑白影像和刻意放慢的節奏震懾觀者,嘗試通過「記憶拯救」的方式,思考中國傳統農村急速蛻變為現代化城市的歷史進程中的諸多問題;許哲瑜的《1970年11月11日》和《歎煙花和三味線》,用一種抽離而冷幽默的方式,分別回顧台中中山公園和台灣其他地方的城市記憶;孫懿柔的《往返歷史的蟲洞 · 無名者》運用淡水紅毛城的囚犯雕像和遊客的合照,以及自身和此雕像的對話,探討個人做為歷史囚徒的永恆命題。吳明暉的《公園植物考》以植物為紀錄對象,分別以水墨、萬花筒、玻璃屏風等不同媒介,呈現漳州中山公園的植物考;拉黑子 · 達立夫的《太平洋之美》以漂流木雕塑,既暗示南島族群不斷漂流的生命記憶,也呈現漂流木素材自身的記憶銘刻;峨冷· 魯魯安的《生命記憶碎形圖·靜靜等待》以植物纖維編織,娓娓訴說生命記憶的無限延展;鄔建安的《黃金樹》以堅固的金屬材質,展現生命的強韌。沈曉閩的作品《領地》系列和何崇嶽《人口老齡化》系列皆以攝影為媒介,分別呈現地景和人文風景在時光流失下的記憶更迭;陳宗光的油畫《老蔡遊園圖》系列,是以小市民老蔡的人物特寫為經緯所描摹的記憶圖繪。趙靜妍的《府埕故事》和小學兒童和年輕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依家族記憶與地方故事為藍本的,手繪繪本版的城市記憶;高俊宏的《愉快錢幣計畫》和漳州老街區的店家和民間藝人合作,聯手創作以藝術地方貨幣為媒介和呈現平台的地方圖像與交易故事。

南靖土樓,《方圓造境──土樓劇場》現場,白天

▲南靖土樓,《方圓造境──土樓劇場》現場,白天

 在南靖土樓以《方圓造境──土樓劇場》為題展演的作品中,黃淞浩的《南靖幻景圖》以隱形藥水描繪南靖的山水景觀和故事圖像為藍本,並由民眾共同顯影的幻景;潘大千的《似曾相識》將土樓景觀和其他全球觀光名勝的影像結合,製造觀看土樓的新語境;曾曉崳的《籬園夜話》將土樓的尋常物件被單,做為居民心靈故事的載體,再反轉日常生活曬被單的動作做為展示當代藝術的方式;賀冰的《請你再說一遍》以行為藝術和實驗劇場的方式,述說土樓的記憶故事;王子月的《迷蒙半壁》,將土樓民宅的舊傢俱,以實物鑲嵌的方式嵌在半頹土樓的殘壁上,呈現「欲語還休」的故事況味;沈惠文的《大書魂》以書法線條還魂土樓情歌的情意纏綿,用水墨酣暢渲泄情歌的蕩氣迴腸。

南靖土樓,《方圓造境──土樓劇場》現場,夜晚

▲南靖土樓,《方圓造境──土樓劇場》現場,夜晚

「中山公園計劃」強調從地方的歷史記憶出發,透過個別藝術家的記憶能量激活,再重新編織並鑲嵌進都市文脈之中。

 藝術家以生動的藝術想像砌造的城市記憶,勾勒了一道醒目的地方文化風景線,那是當地居民或外來遊客眺望城市的目光,無法忽視或避開的一道神秘線條。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