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絕命政治力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絕命政治力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116 人
李可染《韶山》
撰文/曹志宇 │發佈時間:2013-04-19 14:50
圖1-李可染-萬山紅遍-款1964-紙本-縱131.0橫84.0公分

▲圖1-李可染-萬山紅遍-款1964-紙本-縱131.0橫84.0公分

 藝術與政治並非二個極端對立的兩極,今日我們予藝術多元解釋的想像方式,政治理當被視為建構藝術想像的因素之一,甚至決定藝術生死的元素之一。以去年在市場上火熱成交的《韶山》為例,這是一件寫實性的繪畫,屬於新中國建立以來,發展出的革命聖地山水畫,這一類的畫種依照共產主義之指示,重新建構了人與土地的關係,因此觀眾遂在寫實—「藝術以模仿上帝之創造唯務」之外,發現另一股宰制畫面的力量,畫作乃成為政治顯現的空間,政治自然乃成為決定藝術生死的另一種可見的手段。

圖2-近現代-李可染-韶山-款1974-紙本-縱141.5橫243.0公分

▲圖2-近現代-李可染-韶山-款1974-紙本-縱141.5橫243.0公分

 一、市場.藝術.政治

 

    2013年三月中國各地新一年度的拍賣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搶在媒體露面,各大拍賣行以春拍別過2012的同時,讀者終於有幸收到一整年度的總體成績,其中李可染《萬山紅遍》(圖1)以2.93億(按以下所指均為人民幣)的成交價一舉掄元,成為第一高價的巨星,但由於主持拍賣的保利公司,難脫官方企業的色彩,因此《萬山紅遍》的巨額成交究竟代表官方的領導,或者消費者本身購買力,終究是讀者心中難拭的問號,因此我們不得不將眼光移開,注意到在近現代書畫中位居第二,以1.24億成交的李可染《韶山》(圖2)。 將《萬山紅遍》、《韶山》與其他入圍十大的作品相比較後,諸如齊白石《祖國頌》(圖3)、李可染《雄關漫道.蒼山如海》(圖4)等,濃濃的政治氛圍幾乎囊括了近半的席次,總共襲捲入4.39億的成交鉅額,成為去年一年拍賣場中火紅的現象之一。對此,遠在海峽彼岸的觀眾不免感到疑惑,這疑惑首先來自純粹美學上的考慮,一般以為美感是一種超越時空的存在,理當不囿於一時一地的政治;再者,臺灣光復以來,對於文化發展的種種管制措施,包括最明顯的限制言論自由,視如同《韶山》般的題材,為可能危及,甚至顛覆統治的毒藥。此內外在二種的條件,往往使得觀者不易將藝術與政治權力並列。

 

圖3/(近現代)齊白石,《祖國頌》,款1954,紙本,縱218.0橫72.5公分

▲圖3/(近現代)齊白石,《祖國頌》,款1954,紙本,縱218.0橫72.5公分

 然而處在瞬息萬變的今日,我們必須承認藝術在今日所具備的多元性,實是近代以來各式的思潮所形塑而成的場域之一。誠如王德威所言—「國家的建立與成長,少不了鮮血兵戎或常態的政治律動」但是「國魂的招喚、國體的凝聚、國格的塑造,乃至國史的編篡,我們不能不說敘述之必要,想像之必要!」 藝術作為眾人競逐想像力的場域,責無旁貸。換言之,藝術本身肩負的責任,終將使得藝術獲得到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容許多重的身分價值,不再只是超越時空的審美對象,甚者想像一個國家!而當我們認識到—藝術在想像之中獲得到種種可能,擠身入人類文明的成就之一的同時,重讀李可染的《韶山》,畫中藝術與政治並列的現象,自當釋懷,不必感到奇怪。本文即從當代多元性的觀點出發,嘗試指出《韶山》中的訴諸政治,訴諸想像的層次,為去年度一個火紅的現象寫下觀察,以捕捉市場流變之一端。

圖4/(近現代)李可染,《雄關漫道.蒼山如海》,紙本,96.0×157.0公分

▲圖4/(近現代)李可染,《雄關漫道.蒼山如海》,紙本,96.0×157.0公分

 二、政治現形

 

    長久以來論藝術,觀者無法忽略柏拉圖Plato,427-347B.C.精闢的見解。柏拉圖以為世上有三種座椅—上帝的座椅、工匠依據上帝的形狀製成的座椅、藝術家根據人世間的座椅繪製的作品。因此,藝術乃是對上帝的二次模仿,不足彰顯上帝絕對的意志,必須逐出理想國。柏拉圖的看法啟迪了後世論者,開始注意藝術能否如同鏡子一般客觀反映真實,至文藝復興時期,藝術遂有了超然的地位得與科學並列,因為反映真實需仰賴藝術家天才般的手段,與科學家發現真實,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成就。然而當攝影機問世後,觀者圍繞著鉅細靡遺的特寫,鬧哄哄地爭論一張照片是否可被視為藝術的同時,無異宣告了藝術的性命已悄然結束。換言之,攝影對藝術提出了革命性的觀點,藝術的意義不僅是建立在寫實的層次上,藝術是人為建構的,不會僅是被動地反映真實,藝術也揉雜入許多寫實之外的因子,面對攝影這難以超越的障礙,它反而提供了觀者重讀「寫實性繪畫」的契機,包括本文談論的《韶山》。我們於是在寫實之外、上帝之外,重新發現了另一股宰制作品面貌的力量。

圖5/一九七零年代的李可染

▲圖5/一九七零年代的李可染

 《韶山》全稱《韶山.革命聖地毛主席舊居》。從畫名可知這是屬於一類濫觴於文革時期(約1966-67)的「革命聖地山水畫」。據稱李可染(圖51907-1989)總共在文革期間繪製過三幅以《韶山》為題材的作品,是次現身拍賣會的為完成於1974年的第三幅。根據李可染於畫作右上方寫就的一則題記云—「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誕生在韶山這座農舍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光輝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親自在這裡建立了革命組織雪恥會,發展了韶山第一批共產黨員,建立了韶山黨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到湖南考察人民運動,曾在這裡開過農民幹部和農民的座談會。解放後,這裡成為全國各族人瞻仰學習的革命聖地。

圖6/(近現代)李可染,《欣樂圖》,款1944,紙本,55.0×44.1㎝

▲圖6/(近現代)李可染,《欣樂圖》,款1944,紙本,55.0×44.1㎝

 由題記的內容可知,毛主席的韶山故居是畫中作者亟力呈現的主題。韶山故居對共產黨來說具有重大意義,黨內歷來幾次的大事都和山間這一隅的農舍有關,近代以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非從此處生出來的。的確,觀眾也在畫中看到李可染的體會。在《韶山》中,李可染將這所重要的農舍置於畫面的中央偏左處,農舍後方是一座起伏不高的小丘,山腳盡處有小徑得以拾級向上,小徑發展至山頂恰巧對應了山丘下的農舍,整座小丘起伏的線條猶如懷胎婦女的剪影,位於山頂的最高處當就是她的子宮,如同正下方的房舍,從此處孕育了不凡的領導人,連繫起全中國千萬人的性命,由農舍四周蜂擁而來朝聖的民眾同樣見證了這一點,以自發的行動證明領導人的重要性,政治上無法分割的血緣關係乃成決定此畫構圖的關鍵。

    李可染將山水視為孕育生命的母體,而非「言志」的對象,如此主張,一舉顛覆了自古以來藉山水言志的傳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知識份子和山水切身的關係當然也能在政治上發揮作用,如同過去同樣在政治有一番作為的王安石(1021-1086),高山反襯出內心勇者無懼的呼喊,乃發出—「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自成千古浩歎!足以證明,「言志」傳統的彈性。然而,曾幾何時,換了新天的山水,乃不再承擔文人的牢騷與浩歎,新的政治主張重新形塑了人與土地的關係。

共產主義的政治主張其中之一,即主張無產階級革命,鼓動仰賴土地維生的農民起身對抗握有產權的大地主。譬如上舉的王安石等人,將山川視為玩物般的消遣而非認真看待的對象;然而對於農民來說,土地乃是一生賴以為繼的資本,唯有將之奪取,交由國家重新分配,乃得以獲致實質的均等,不再有地主欺壓農民的現象。於是在畫中我們看到了如母親般的山水,凸出共產黨著手釐訂人與土地的關係,李可染將抽象的主張具體化成可見的畫面,拳拳服膺於這雙無形之手左右地擺弄。

圖7/(近現代)李可染,《勉勵李庚書》,款1979 ,紙本,縱97.0×57.0㎝

▲圖7/(近現代)李可染,《勉勵李庚書》,款1979 ,紙本,縱97.0×57.0㎝

 三、絕命政治力

 

《韶山》受政治左右的程度,首先得比較李可染早期的畫作並加以申論。李可染早期的畫作相當強調線條的品質,如同書法具有提按輕重等不同的變化。對於習慣以書入畫的傳統畫家來說,書法訓練本身對於線條講究的程度,往往使得畫中的物象與自然實物處在不確定的距離中,時而忠實,時而顯露自我,而就在那顯露自我的一瞬、的一筆,專屬於作者獨特的個性乃得以自筆下源源而生,賦予物象獨特的意涵。以《清欣圖》中的欣賞音樂的仕女為例(圖6),畫中線條之濃淡輕重各有可觀。因此,李可染所寓之意涵很可能是一種競美的表現,自負他的筆墨不輸流動的音樂,同樣具有高低起伏的節奏感,希望收到此作的觀者「毓吳先生」,最好也用耳朵聽一聽。

 此外,我們不會忘記,李可染在文革期間遭批鬥導致精神失常的往事。他的弟子萬青屴描述,恩師肉體在批鬥的過程中終於發生失語的現象,似乎是一種自衛的機制,藉著沉默抵禦更加惡毒的言語。李可染在治療期間唯一的消遣就是提筆練字,但是他的字已經不再有提案輕重等毛筆特有的彈性,俗稱「醬當體」(圖7),一如「醬當體」不強調輕重的字,猶如將毛筆自一個文人的手中強奪般的蠻橫,大大壓縮了作者發言的空間。

然而李可染早期以色襯托線條,或乾脆犧牲顏色來凸出線條,將作者自我置於絕對的高處,企圖以書法用筆的氣韻、個性,賦予畫作獨到意涵的方式在《韶山》中幾乎再難見到。《韶山》中的用色較線條更為有力,以致物象鮮明幾乎一眼可辨,而描繪的對象也交由穩當的線條構成,他必須是前來朝聖的人民,人民各式的衣著代表五族共和的意象(圖8),他不能是曖昧的點景人物,容有文人或高士的猜想;當然作者筆下的人物也不得從事無生產力的消遣,諸如上例中述及的「欣賞音樂」,他必須被賦予崇高的使命,或為高舉紅旗的領導,或為忠實的信徒,前來朝聖見證偉人不凡的誕生(圖9)。

圖8/《韶山》人物特寫

▲圖8/《韶山》人物特寫

此中,「見證」的意義對畫外的觀者來說又更形重要,這使得《韶山》的寫實性風格不僅只是一個形容詞而已,觀者透過了李可染筆下寫實性的筆觸,這一切的政治意涵方得眼見為憑。此中的政治力除了對書法、對畫法做出造型之外,同時也奪走了作者用筆主觀宰制畫面的特權,作者運筆必須受控制,用以形塑觀者心中對於黨國的印象,而這個藉再現《韶山》以形塑黨國印象的過程中,往往犧牲掉的就是作家本人宰制畫面的特權,符合《毛語錄》所述—「民族國家身體的完成乃以對個人身體的壓抑為條件,集體欲望的滿足乃以私人欲望的克制為要項。」

第二是《韶山》畫中時常見到的補紙的現象。傳統國畫補紙代表的是意猶未盡,作者興致遠超乎落筆的範圍外,因此需要大量的紙張填滿。在此欲望無法立即達到滿足的限制下,好的作品往往產生餘韻無窮的效果。但是李可染《韶山》則有所不同,《韶山》的補紙並非為了要擴張作畫的範圍,《韶山》的補紙來自畫內反覆的修改,最明顯處莫如右上方題記(圖10)。

《韶山》整篇題記的紙色偏白,不若周圍的背景略有淡墨暈染的淺灰色,再細讀題記內容,—「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誕生在韶山這座農舍裡,並在這裡度過了他光輝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一九二五年,毛主席親自在這裡建立了革命組織雪恥會,發展了韶山第一批共產黨員,建立了韶山黨支部。一九二七年,毛主席回到湖南考察人民運動,曾在這裡開過農民幹部和農民的座談會。解放後,這裡成為全國各族人瞻仰學習的革命聖地。」到處以繫年的方式落句,依時次序為線索串起整篇文章,這使人想起了著名的史書《春秋》,二者皆以繫年的方式展開寫作。古諺云,「春秋出而亂臣賊子懼」,《韶山》題記傾向公式化的行文方式,教化意圖昭然若揭。而題記後補上的過程,則又說明了政治教化反覆地剝奪去畫家個人發言的權利。

圖9/《韶山》人物特寫

▲圖9/《韶山》人物特寫

 至於拍賣目錄中稱,「畫上依稀可見數處挖補的痕跡,足見畫家創作過程之用心倍至,及對於盡善盡美的不懈追求。」 此論則顯然受到油畫創作的影響,未必適合描述《韶山》製作的過程。當然,透明的油畫是可以一層層塗上反覆遮蓋修改的,但是不透明的水墨與單薄的宣紙,並不耐如同油畫般一層層的覆蓋修改,終將至全紙濕爛破碎,只得以補紙填充,這無疑是創作上的大忌!經由拍賣目錄的說明,讀者反得以好好想一想,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李可染甘心冒濕爛破碎的風險,用心倍至地修改畫面,本文以為,政治即是最具有力量的解釋之一。

然必須強調的是,《韶山》並非李可染作品中的特例,在其他的作品中因為反覆塗改,幾不成畫的例子,所在多有。何懷碩很早就注意到了李可染不同時期畫風的差別,並且給予晚不若早的評價,認為李可染「越畫越壞」。但是這種因為反覆塗改導致畫面漆黑不辨,狀似凝結的風格,何懷碩認為更應當放在國家體質的情境下解釋,因為二十世紀以來中國可說是一個多災多難的中國,藝術家敏銳的心靈不能不對時局有所反映,因此李可染的那幾乎要將紙揉爛、毀滅的黑色,毋寧是種反映過度後的一片空虛。

    的確,李可染對於政治之感,幾乎到了濫情的程度,可能是近現代中國畫家之冠,不僅出現在他的畫中,更結實地瀰漫在他晚年的光景中。關於「李可染之死」傳有多種版本,開頭大約都會提到有個官派的幹部前來李家,但是幹部的來意則多所紛歧,有謂幹部前來討教「中國美術的未來」,其中最叫人驚心的,則是幹部前來厲聲責問,為何李可染捐款資助天安門廣場前示威的學生!?結果老人一聽心臟病發,倒地休克。後者的結局何其「官方」,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多數人不願接受這個「官方」說法的原因,或只因為我們未免無法置信李可染竟然就這麼一廂情願地死了?!創作中無所不在的政治,竟還終結了畫家的生活。

就算我們不當後者這個戲劇性的衝突為真,綜觀是文所述,我們看到的,仍是一個受政治所左右的畫家李可染、受政治左右的中國美術未來,李可染的大名徒為一具喪失靈魂的空殼,望著他「醬當體」似的簽名,迫使得我們必須思考—今天市場上消費者買的是何人的作品?以《韶山》為例,究竟賦予《韶山》想像意涵的是藝術家本人,或者是背後發出理念,指導人民瞻仰學習的政治,不言自明。

四、藝術市場  揆諸2012年成交的近現代書畫拍賣十大,濃濃的政治氛圍幾乎囊括了近半的席次,總共襲捲入4.39億的成交鉅額,如《萬山紅遍》、《韶山》、《祖國頌》、《雄關漫道.蒼山如海》等折射出關於中國

 四、藝術市場

 

揆諸2012年成交的近現代書畫拍賣十大,濃濃的政治氛圍幾乎囊括了近半的席次,總共襲捲入4.39億的成交鉅額,如《萬山紅遍》、《韶山》、《祖國頌》、《雄關漫道.蒼山如海》等折射出關於中國政治的美好想像,此美好想像甚至超越了不同藝術家風格品味的界線,同時體現在李可染,與齊白石(1864-1957)的作品中,而作品的高價成交更是點出了從「國體」、「國魂」以至「國史」,觀者迫切地欲以具體事物滿足想像的需要,藝術作為匯集各種想像交織而成的場域,產出的藝術品,自當仁不讓地成為滿足、宣洩想像的出口,並造就了龐大的商機。

然而是誰首先聞嗅到了這敏感的商機,開發這一市場,轉為實質的獲益,《韶山》一作順利的成交或是一個具關鍵性的指標,終促成了當年第二季秋拍之中《萬山紅遍》火熱的行情。然而《萬山紅遍》系經由官派色彩濃厚的保利公司拍出,此舉則不免使消費者懷疑,是否此政治題材當道的市場走向或將轉趨泡沫化,如同一條政府法律的誕生背後往往是無數個事實造成的結果,而非開端,這使得大多數國民對法律深感灰心,因為法律一經制定便已宣告過期;那麼,官方作出的第一指標、第一高價,是否暗示了政治題材即將走向過期,不再具有一時的榮景,甚者成為毒藥,反過來吞噬市場的投資客呢,2013年春拍,眾人拭目以待!

 

圖片說明/圖片來源

 

1/(近現代)李可染,《萬山紅遍》,款1964,紙本,131.0×84.0㎝,私人收藏/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41620&do=blog&id=959720&page=32013/04/12

2/(近現代)李可染,《韶山》,款1974,紙本,141.5×243.0㎝,私人收藏/嘉德拍賣,《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北京:嘉德拍賣,2012),lot.861.

3/(近現代)齊白石,《祖國頌》,款1954,紙本,縱218.072.5公分,私人收藏/http://www.njchaoju.com/userfiles/1(1).jpg2013/04/13

4/(近現代)李可染,《雄關漫道.蒼山如海》,紙本,96.0×157.0公分,私人收藏/http://blogcache1.artron.net/201211/21/519065_1353519637Bb6E.jpg2013/04/13

5/一九七零年代的李可染

http://blog.artron.net/attachment/201204/5/41620_13336206754czY.jpg2013/04/13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