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區搜尋: 會員登入|新使用者?立即加入聯絡管理員
目前位置:全球首頁 > 專題報導 > 國樂非得搞創新,才有人想聽?
我要訂閱藝訊 訂閱藝訊
國樂非得搞創新,才有人想聽? 
推薦轉寄 | 瀏覽人數:32723 人
撰文/洪蘭真 │發佈時間:2013-11-02 10:49
http://go.eslite.com/Event.aspx?id=967

▲http://go.eslite.com/Event.aspx?id=967

首先大概了解一下,國樂在臺灣的盛行程度是如何呢?在人力銀行上,搜尋工作機會結果:誠徵二胡、琵琶中國樂器,與小提琴、鋼琴西洋樂器老師或家教的徵求筆數,落差甚大。拿小提琴與二胡作比較幾乎是40:1,由此可知,有意願學習小提琴的民眾,遠遠高於學習二胡。國樂的音樂會售票票價,經常可看到以兩、三百元為往上起跳的最低價格,學生還可享打折優惠。但奇怪的是,國樂音樂會鮮少有「票已全售出」的情況發生,儘管該音樂會還特邀了「國樂知名大師」。相較於西樂,無論是哪位大師級人物在臺開音樂會,即使最高票價高得令人瞠目,票券仍能全數售出的情形屢見不鮮。可想而知的是,為國樂藝術奉獻者,心底難免一股悽涼,唉,卻也摸摸鼻子跟著搶票,一睹別人的丰采。另外,臺灣擁有「國樂系」的大學,也明顯少於以西樂為主要教學的「音樂系」。以上造成此問題,多半為國人閱聽「貴西賤中」的品味所導致。但實質上,古典/學院派音樂,無論東西,面臨的是共同挑戰為流行音樂。

http://s1.djyimg.com/i6/1105281057241470.jpg

▲http://s1.djyimg.com/i6/1105281057241470.jpg

為什麼民眾學習西樂的意願,遠超出學習國樂的呢?以下經由向從事紡織業的友人進行採訪後,整理出的重要觀點:

1. 西樂較多機會成為音樂元素,例如,運用在流行音樂上。

2. 西樂「曝光率」較高,例如,有專屬撥放西洋音樂的電臺。

3. 也期望國樂被發揚光大,但因接觸機會低,認知也相對低。

以上三點總結是:「環境使然。」

針對以上三點有什麼樣的改善方針呢?以西洋古典音樂為例,大部分的人,若是一開始不喜歡聆聽莫札特與蕭邦的曲子,要更深入聽馬勒與德布西,可能會比較困難;相對之下,若以現在的環境與情況看待國樂,要求大眾立刻接受古曲與絲竹樂,欣賞的人大概都會按耐不住吧!因此,現今有許多以國樂樂器,演奏西洋音樂,以此國樂「西化」的方式作創新,以吸引聽眾群或推廣國樂。而所謂的創新,在於利用新的技術─在編曲、演奏上─使得古典的作品能夠與時俱進;例如,入圍第十一屆「臺新藝術獎」的幾件作品: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的《南柯夢》、唐美雲歌仔戲團的《燕歌行》、臺北市立國樂團的《反景入深林─向周文中致敬》。

摘自網路

▲摘自網路

國樂為了與西洋古典音樂界合作,中國文化大學國樂系,於2011年在國家音樂廳,首演將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1812序曲(1812 Overture)》的編排樂器,重新為中國樂器改編演奏,達到中西古典音樂的交融,共同爭取喜好古典音樂的市場;亦或國樂元素譜成,並以西洋樂器演奏的曲子,如由陳剛與何占豪,所合作創作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都是很好的「入門」。以大眾口味(西樂),加上香料(國樂),會引發「食者(聽眾)」口齒留香,再引發對特殊味道的探索好奇心,當再次聞到此香味時,必定駐足回味。另外,國樂與流行音樂作為創新,以「女子十二樂坊」為濫觴,給我聽(觀)眾「視覺音樂」帶來新鮮感,造成熱烈回響。許多模仿相似的樂團,也相繼而出。

國外有許多音樂電影,大部分是關於優秀又出名的,古典音樂家傳記,例如: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就是專門為,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所製作的傳記電影。若要舉例在中國音樂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人物之一,便是唐朝「音樂皇帝」-唐玄宗。唐玄宗,無論他的一生在中國歷史中,佔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外,對唐朝音樂發展有重大影響。若能以他作為中國音樂家,為傳記電影為題材,想必能有一番影響力吧!除此之外,上述提到「音樂電臺」部份,其實現在,臺北愛樂電臺就有既定時段播放國樂的節目,還是公共電視的節目「公視表演廳」也常有不定時的國樂的演出,不過時段冷門也是事實。雖然古典/學院派音樂,無論東西,都面臨流行音樂的市場挑戰,但是長期人文學科對於中華文化的輕薄跟僵化,可能才是主要的原因。因此,無論是設置專門的廣播電臺,還是以國樂的名人為主題的電影,都還是回到目前市場品味是否足夠的問題。

結論,國樂常搞創新,到底是好是壞呢?若出發點是為了,歡迎更多人接觸國樂,那麼改變讓創新變成香料,使純中國音樂成為主食材,新鮮人愛嚐鮮,老主顧仍會在創新料理中,找到令人感動的部份

上一則下一則
 
全球華人藝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8 | 關於本網聯絡我們服務條款及免責聲明
展售區 | 商店街 | 藝術家專屬網站 | 藝文消息 | 藝文產業 | 拍賣網 | 專題報導 | 藝術家行情表 | 藝評人專區 | 策展人專區 | 國際藝文比賽 | 電子雜誌 | 全國藝術團體 | 藝術電子書 | 藝術創作影片 | 影音網 | 網路藝廊 | 全球藝術網 簡介 | 公共藝術 | 工藝 | 藝術授權 | 藝週刊 | 藝術品買賣區 | 網路書店 | 全球藝訊 APP | 著作權使用費率 |
電話:+886 4-23753250 傳真:+886 4-23756812 館址:403 台中市西區五廊街123巷1號  E-mail:Art@artlib.ne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