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新北市文化局
活動主旨:生活即藝術 藝術即生活─訪纏花工藝家陳玲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12年01月17日~2012年03月2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踏入陳玲與張有定夫婦的住家兼工作室,舉目所見皆是古早杯盤及常民生活器物,還有許多現在已經很難得見到的民藝品,「我們這裡好像一座博物館!」陳玲開朗的笑著。在這座古早味廳堂中透露著她對傳統民藝的喜愛,愛民藝也愛古蹟的陳玲,就這樣浸淫在手工藝的世界至今二十餘載。

 

追求傳統藝術根源

 「我學過日文、陶藝、紙黏土和拼布……」一直對收集民藝品和手工藝很有興趣。從陳玲的拼布作品中看得出細膩的手工,令人佩服的是作品題材包羅萬象,從生動的蝴蝶、傳統的書法,古代的紋飾…,都化成陳玲的靈感來源;路邊的花朵,咖啡店的DM、手邊的書籤,徹底實踐了她「藝術即生活;生活即藝術」的人生觀。

 長久下來,陳玲也極欲探索傳統藝術的根源,有一年她偶然間在鹿港、三峽、宜蘭看到了臺灣傳統的纏花展出,讓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民國95年她開始在三峽客家文化園區向陳惠美老師學習纏花。纏花是臺灣民間特殊的手工藝,客家稱為纏花,閩南稱為春仔花。

 

陳玲的纏花獨樹一格

 顧名思義,纏花就是利用多彩的絲線纏繞紙片及鐵絲而成,牡丹花、百合花、玫瑰花都是傳統常見題材。纏花可以做成小型的髮夾,成為一般婦女的頭飾。另外,現在婚禮上都慣用名牌來識別新娘、新郎及親友……等不同身分,過去只要佩帶不同造型的纏花,就可以得知此人身份,讓人從民藝中一窺先民的智慧。大型的纏花可當作陪嫁的嫁妝,顯示新娘的巧手賢淑,或是作為供花及擺飾。

 要做好一朵纏花,器具非常簡單,只需要絲線、剪刀、細鐵絲、金箔;纏花最難的是手法,透過纏、捻、盤、綁,讓絲線一圈一圈緊密的纏繞在紙片上,不鬆脫且呈現出光滑亮麗的光澤。

 「做這些手工藝就像修行一樣,需要靜下心來,平心靜氣才能做得順手,否則線容易打結,或是纏繞不平整,作品就不漂亮。」這些五彩繽紛、千絲萬縷的細線,就在陳玲的巧手下化成生動的花葉。

 談到哪一件是她最喜歡的作品時,陳玲毫不猶豫的說:「每一件作品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每一件都是我的心血,藝術,求得是真!美,不一定就是圓滿喔!」道盡了陳玲對藝術的體悟。

 

傳承民藝之美

 參與過多次展覽的陳玲,最喜歡的還是自由創作,在自己的一方天地中將想法化諸為一件件藝術品,然而恩師陳惠美曾說:「每個人都是一顆顆漂亮的珍珠,只要串起來,就能成為一條美麗的珍珠項鍊。」因此陳玲對於纏花藝術傳承也是不遺餘力。

 陳玲的輝煌紀錄很多,在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樹林新春燈會、樹林農會家政班,都看得到她的足跡,「我希望忙碌的現代人能在古早技藝中發現並享受一段『慢活』時光,讓自己安靜下來,也是一種紓壓方式,透過推廣,希望更多人學會纏花技藝,就能夠將這門傳統藝術永久保存下來!」

 陳玲微笑著說,「能夠自由自在地學習自己的興趣,也是要感謝先生的支持。」陳玲和張有定是一對令人羨慕的搭檔,陳有定也是一位竹雕及版刻書法家。兩人除了在不同領域各自發展,也相互交流,一同蒐集民藝品、逛古蹟,夫唱婦隨;婦唱夫隨,當陳玲在受訪時,張有定偶爾也會做些補充,本身對於纏花也相當了解,更是陳玲作品的頭號粉絲,陳玲擺放大型作品的木盒都是張有定親手打造。兩人也與鄰近的武林國小合作,讓學生前來參觀家中眾多的收藏,為學生做導覽,除了帶領他們欣賞藝術、了解歷史、也希望把生活就是藝術的種子散播給孩子,讓他們領略古早藝術的美好。

 

工藝家小檔案

陳玲,彰化縣人,臺北出生長大,對手工藝有著濃厚興趣,投身拼布二十年,民國95年開始和陳惠美老師學習纏花,從此便一頭栽入,樂此不疲。陳玲的纏花多用30號的極細鐵線,且在製作過程中完全不上膠,製作難度高,作品表現也較為細緻,曾參與2010「花嫁─纏花藝術特展」、2010「纏華之境」陳惠美老師與中華纏花藝術發展協會作品聯展,並於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中從事DIY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