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活動主旨: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8月2日~2008年10月12日
主題類別:展覽訊息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1945-2005)」
「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1945-2005)」
活動日期: 2008.08.02 ~ 2008.10.12
活動時間: 09:00 ~ 17:00
*
地點:A2展覽室
圖片欣賞  

  木刻版畫在版畫藝術的演變中,是屬於最早的一種。在東、西方,木刻版畫最早是作為宗教信仰宣傳之用,之後運用到圖書插圖、畫譜等,並隨著時代的演進,以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及內容擴大其發展性。直至二十世紀初,木刻版畫由傳統的應用美術範疇變成為具藝術性格的獨立創作形式,從此開創了木刻版畫藝術的曙光。

  木刻版畫具有古拙素樸的特質,初期在技法上常以陰刻或陽刻單純黑白線條的方式表現,而後再有彩色套印,使木刻版畫印製達到完整的呈現。也由於木刻版畫具複數印製性質,因此能普及傳播,成為具實用性並與生活密切的一種藝術類項。

  台灣傳統木刻版畫是明末時隨先民渡海拓墾而引進台灣,清朝時流行於民間,即所謂的「民俗版畫」,為因應民間日常生活,或為傳播知識,或美化環境,或作為宗教信仰的應用而製作,是一種既通俗而又具有實用功能和價值的民俗版畫藝術品。戰後初期,木刻版畫開始被藝術家加以發揮表現,不過此時木刻版畫大都具有宣導或社會運動性格表現。五、六○年代受現代主義思潮刺激,1958年「現代版畫會」於焉誕生,木刻版畫創作逐漸脫離侷限插圖及宣傳性格,形成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走向藝術自主的方向。七○年代木刻版畫在鄉土運動時潮下,有呈現活生生鄉土自然、人文情境,也有取材生活周遭所見,紀錄社會變遷的生活型態與景象。八○年代後,部份新生代藝術家將木刻版畫引入當代新潮觀念,部份藝術家以在地化觀點轉化文化符碼,此時期的木刻版畫藝術以更多元豐碩的面貌呈現。

  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策劃、主辦的「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自1983年開辦以來,已舉辦十二屆。在歷屆「中華民國國際版畫雙年展」舉辦之時,大多配合規劃其他版畫專題展覽。「國際版畫雙年展」自十一屆起交由本館接辦,並先後於2004年辦理「世紀版畫名作展」、2006年辦理「版藝盛代-60年代英國版畫精品展」。

  此屆配合第十三屆國際版畫雙年展,本館特規劃舉辦「世紀刻痕-台灣木刻版畫展(1945-2005)」,試圖以社會學及文化發展史觀察的角度,來檢視、耙梳台灣在戰後六十年來木刻版畫發展的歷程與變壇。關於展覽內容及觀點闡述,概分:人道關懷與社會批判、戰鬥精神的追求、技巧和煤材開拓與實驗精神、抽象風格表現、根植土地的情感、精細的寫實、當代議題與多元表現等七章篇,使觀者較全面了解此時期台灣木刻版畫藝術的特色。

  本館自1986年籌備開始,即有版畫作品的蒐藏,邇後在年度典藏計畫下,版畫典藏已漸成體系,所典藏的作品亦能反應戰後台灣版畫發展的脈絡。為達到本館引介台灣藝術發展特色之目標,特以此展彙集30位藝術家與本館典藏的96件木刻版畫作品,以研究成果為基礎,再佐以展覽,所規畫出相關於台灣美術史的一個單元,未來本館亦將先後推出其他媒材系列的研究及展覽,請大家拭目以待。

轉自:文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