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活動主旨:先做收藏家 再當投資家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3月9日~2008年03月9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先做收藏家 再當投資家

分類:藝術投資
2008/03/08 20:06

【資料來源: 2008/03/07工商時報林志昊】

無論是股票還是藝術品,國人總有個迷思,就是只要長線看好,就可以一輩子抱著不動。但對藝術投資若有「只進不出」的迷思,不但會害慘投資人,反而還會讓他們開始討厭藝術。就好比在股市裡賠過錢的人,往往會發誓一輩子不再碰股票一樣。

 

台灣畫廊協會顧問陸潔民表示,從事藝術投資,應該先從收藏家開始,進而才能進展到收藏家兼投資家。像歐美藝術市場的藏家,他們在收藏藝術品時,很少是從投資端考量;也就因為如此,他們往往可以挑到千載難逢的佳作,進而讓財源滾滾來,甚至榮耀整個家族。

 

台灣炒作氣氛太濃

但是反觀台灣,在大環境的炒作下,許多人反而是先從投資者起步,進而才想成為收藏家;儘管這對藝術市場發展是好的,但人為炒作的氣氛也太濃,所以在進入藝術投資後,要做更多的功課,否則就會有更多危險。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副理事長黃河就表示,所謂的亞洲藝術市場,是在近五年中國當代藝術家興起後才有的事;由此可見,在亞洲藝術市場剛起步,而全球金融市場又遭受系統性風險的狀況下,即使現代與當代畫作之前漲得滿天飛,但風險也越來越大。

 

陸潔民補充,目前市場上的藝術家作品,大部分可分成四類:明星型、金牛型、問題兒童型與落水型。從活化收藏的角度來看,就是「精挑」明星型、「慎選」金牛型、「觀察」問題兒童型、「避免」落水型。

 

意思就是,國人若不精挑,可能會買到大師(明星)的爛作品;而且對於曝光度較高,或是有名人加持的藝術家(金牛),也要有慎選的本領,如有人在一九九年以一百八十餘萬元買到那時和政界關係很好的畫家的作品,但是後來想賣出,即使價格降到四十餘萬元,該畫作還是賣不出去。另外,對於當前正在吹捧的作品(問題兒童),也要從藝術性、開創性與藝術史等面向去觀察;最後,對於炒做過高的標的(落水狗),應該要極力避免。

 

研究藝品要花功夫

這時候,國人對藝術品的研究,就要花更多工夫,此時藝術顧問的角色也會日益凸顯;諸如拍賣公司的徵件人、畫廊老闆與資深策展人等,他們都是國人在進行活化收藏時可徵詢的對象。所以無論你是買家還是賣家,趕快檢查一下自己手中的藝術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