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活動主旨:97年1月例會資料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7年12月31日~2007年12月31日
主題類別:活動訊息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秦公簋〉

〈秦公簋〉,1923年出土於甘肅天水縣[1],當時為隴督張廣建得之。蓋銘53字,器銘51字,共104字,蓋器銘文相接。內容與宋時御府所藏〈秦公鐘〉略同[2]。銘文曰:

秦公曰:「不(丕)顯朕皇祖,受天命,鼏宅禹責(迹),十又二公。才(在)帝之坏,嚴龏寅天命,保業厥秦,虩事蠻夏。余雖小子,穆穆帥彼明德,剌剌走亘走亘,邁(萬)民是敕。咸畜胤士。祛祛文武,金炅(靜不廷,虔敬朕祀,乍(作)  宗彝,以邵皇祖,其嚴歸各。以受屯魯多釐,眉壽無疆。畯疐在天,高弘又(有)慶,竈囿四方。宜。」

本器製作之年代眾說紛紜,如趙明誠《金石錄.跋秦公鐘》云:「秦仲初未嘗稱公,莊公雖追稱公然猶為西垂大夫,未立國。至襄公始國,為諸侯,則銘所謂十二公者,當自襄公為始,然則銘斯鐘者其景公歟。[3]」郭沫若從花紋形制判斷曰:「余今得一堅確之證據,之作器者實是秦景公,蓋器與齊之〈叔夷鎛鐘〉除大小相異而外,其花紋形制如出一笵也。〈叔夷鎛鐘〉作於齊靈公中年,秦景公以靈公六年即位,年代正相同;因知所謂“十又二公”實自襄公始列為諸侯始也。[4]」晚近據孫常敘、裘錫圭考證,此簋係秦桓公(前603-577)時的作品[5]

〈秦公簋〉蓋銘

 

〈秦公簋〉蓋銘                                                    〈秦公簋〉外觀

秦國居宗周故地,沿襲了西周的書風,繼承了西周的傳統,可以說是西周金文的延伸。秦國的金文字跡優美,結構勻稱,筆劃圓潤,在很大程度上已和後來的小篆接近[6]。〈秦公簋〉字形方正,筆勢拗折,線條堅實強勁,一股鬱勃之氣雄悍之氣撲面而來,並沒有因為強烈的圖案化效果而影響其書寫之美。據研究該銘是單字製笵拼合鑄就,故而字勢正欹不一。其風格為〈石鼓文〉、〈詛楚文〉所繼承,向下傳至秦代刻石[7]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西周時的〈虢季子白盤〉與春秋時的〈秦公簋〉、〈石鼓文〉等,其書體就是所謂「籀文」(也就是有了一些簡化的大篆書體),通篇觀之,〈秦公簋〉銘書已見小篆之構,結字緊湊嚴謹,字形優美生動,用筆剛健勁爽,圓中呈剛,線條遒細雋茂,顯然已經完全擺脫西周部分大篆作品筆劃肥厚的特點,風格鋪陳於稍後的〈石鼓文〉。細細品味,它可將我們帶回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讓我們領略到秦人遷都於雍後,勇往直前、不斷取得勝利的愉悅之情和秦國日益強盛的繁榮景象。銘書一字一格,章法顯得有些散亂,使人聯想到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被諸侯們一塊一塊的分割成不整齊的棋盤狀,倏忽見到秦人祈求和平相安,渴望文明社會盡快到來而虔誠祭禮的壯烈場面[8]

 



[1] 陳滯冬《中國書法賞析叢書.甲骨文、金文》,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9997月,頁145

[2] 高明《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66月,頁404

[3] 趙明誠《金石錄》

[4]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考證》,葉248

[5]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3月挖改重印,頁163

[6] 崔陟、谷谿《漢字書法通解(篆.隸)》,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99月,頁4

[7] 叢文俊《中國書法史.先秦.秦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6月,頁324

[8] 秋子《中國上古書法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43月挖改重印,頁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