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中國泰山畫院
活動主旨:泰山文化與泰山畫派----關于泰山畫派研究 張偉明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5月7日~2008年05月7日
主題類別:其他消息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http://www.mt007.cn
活動內容:

泰山文化與泰山畫派----關于泰山畫派研究 張偉明

泰山,五嶽獨尊,雄居于華北大平原之上。

    從自然角度看泰山的美是一種雄渾、粗曠、壯闊、博大之美,

    曆朝皇帝的頂禮膜拜,泰山又成了“聖山”和“國山”在中國的統治者與人民大衆可以在泰山找到共鳴與和諧,于是産生了“泰山安則天下安”之譽.

    在泰山申報世界遺産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盧卡斯先生到泰山考察後,不僅對泰山的自然風光大加贊賞,更陶醉于泰山的豐厚文化遺産,盧卡斯先生下山後興奮地爲泰山題詞:“泰山把自然與文化獨特地結合在一起,并在人與自然的概念上開闊了眼界,這是中國對世界人類的巨大貢獻。”盧卡斯先生的這段對泰山的贊美是至關重要的,因爲當時世界上還沒有一處“雙遺産”。的美名
 
    不久于1987年底的世界遺産大會,泰山成爲世界上第一個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産的美名,改寫了世界遺産的分類。
 
    泰山被評爲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這不僅因爲泰山極其豐富的自然資源,更因爲泰山已經同黃河、長城、長江一道,成爲中華民族的一個象征,世界上很難有第二座山像泰山那樣,幾千年來深入到整個民族億萬人的心中。  

   就泰山的文化而言,曆代文人在泰山留下了大量的詩文、名句、書法與刻石。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眦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一覽衆山小。 不能不說是描寫泰山的古詩最具代表作品之一。

   泰山現存書體碑刻500餘座、摩崖題刻800餘處,碑刻題名之多冠中國名山之首,成爲一處天然的書法刻石展覽,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

   一方面,泰山石刻涵括了整個中國的書法史,展示了中國曆代書法藝術風貌及一脈相承的發展脈絡,而且珍藏了像秦朝的《李斯碑》、漢代的《張遷碑》、《衡方碑》、晉代的《孫夫人碑》,以及北齊的經石峪《金剛經》大字和唐朝的《紀泰山銘》等一大批名碑。

 “秦泰山刻石”是泰山現存最早的石刻,相傳爲李斯用“小篆”所書,被譽爲“天下第一名刻”,是研究中國文字演變不可多得的文字,也是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書同文”的具體表現。因此,石刻對後世的篆、隸、行、草、真等都有較大的影響。

    泰山極頂的“無字碑”更是千古絕唱,“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衡方碑”、“張遷碑”都以體豐骨狀的隸屬聞名,筆畫端正穩重,筆意粗壯古樸,“外方内圓”、“蠶頭燕尾”、“蠶不重卧、燕不雙飛”開創了了隸書的規範,也是曆代書法家臨摹的範本。

   “經石峪摩崖刻石”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上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其經刻書法以隸書爲主,兼有篆、行、楷、草的意态,結構宏闊自然,筆法蒼勁古樸、神采飄逸灑脫,豐潤雄渾。其結構之大、規模之巨,堪稱“天下第一”,曆來被視爲“大字鼻祖”、“榜書之宗”,爲曆代書法愛好者所推崇。

   “宋大觀聖作碑”上刻李時雍摹寫宋徽宗《八行诏》,此碑書法筆法極瘦,被稱之爲“瘦金書體”。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泰山刻石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從書法角度看,書體衆多,風格各異,無論篆、隸,還是行、草等,不難發現書法的自古至今的發展規律,可以說泰山的刻石文化就是一部生動的書法教材。從曆史的角度,又不難看出銘文所記載的事件與曆史考證可以相互補充與印證,而且大多與泰山曆史有關,因此,泰山的刻石文化又是泰山曆史的教材。泰山刻石的内涵,又可以反應出曆代達官貴人的心境,更承載着泰山巍峨穩定、剛健雄厚、挺拔崇高和博大深邃的精神,古往今來,莫不如此。如,“五嶽獨尊”、“拔地通天”、“昂首天外”、“與國鹹甯,體乾萬物”、“從善如登”等至高境界。
   
    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珍貴資料。此外,泰山沿途衆多的摩崖石刻,或托物詠志,或題景留名,或贊泰山拔地通天之雄,或頌幽奧旖旎之秀,使自然之美融合在石刻藝術之中,石刻藝術又渾然于自然之景,成爲連結遊人與自然山水的紐帶,充實豐富了泰山美的内涵。

《泰山雄姿》中國畫 張偉明畫

    說到這裏,我們可能會問:泰山文化中的詩文,書法,刻石等,如此豐厚,那麽泰山繪畫是不是空白?。其實古今關于泰山的畫作并非空缺

    宋 真宗在封祈泰山後,诏建天贶殿。大殿建好以後,需要畫一幅壁畫,便招募天下畫家來爲泰山神作像,但都因不合真宗之意而被殺。後來有一個聰明的畫家,仿照真宗封禅泰山的情景創作了一幅壁畫,真宗非常高興,重賞了這位畫家。于是,天贶殿内就有了這幅《啓跸回辇圖》。該圖繪在大殿東、西、北三面牆壁上,自殿後門爲界,東爲“啓跸”,西爲“回辇”,畫高3.30米,長62米,氣勢恢弘,爲古代壁畫之精品。

    元 王蒙(1301~1385年),字叔明,号香光居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趙孟頫的外孫。元代山水畫大家。曾做過小官,後隐居于黃鶴山,自稱“黃鶴山樵”,洪武初年又下山出仕,做泰安知州。與黃公望、吳鎮、倪雲林合稱“元四家”,其山水以繁、密取勝。代表作品有《青卞隐居》、《具區林屋》等。
 
   相傳洪武年間,王蒙任泰安知州。衙門後面有三間樓房,恰巧與泰山相對,于是每當興緻所至,王蒙便登樓圖寫泰山。斷斷續續畫了三年,《泰山圖》終于完成了。

   有一天,他的好友陳汝言有閑到州衙樓上與王蒙邊賞《泰山圖》,邊品茗。那天正下着大雪,窗外漫天雪花飛舞,泰山已是銀裝素裹,煞是好看。王蒙突發奇想:“泰山雪景,竟如此奇絕,我這幅《泰山圖》如能改成雪景豈不妙哉!”陳汝言點頭稱是:“好是好,不過你的畫已經完成了,又如何改呢?”王蒙隻是笑而不言,轉身到另一間屋裏。不多時,取出一張小弓,用一支飽蘸了白色的筆,輕輕敲彈弓弦,隻見白粉大大小小、星星點點,自然地灑落在圖上,頓覺滿山雪花飛舞,且不露一絲修改的痕迹。就這樣,一幅《岱宗密雪圖》誕生了。二人不覺相視大笑,以爲神奇。王蒙高興之餘,便把這幅畫贈給了陳汝言。

   這種設色法,确實新奇,可謂創前人之未有。可見在曆史上,有作爲的畫家作畫是不拘一格

   明 文徵明《泰山圖》
   《泰山圖》爲書畫合璧,總長2.52米,總寬1.56米,其畫長1.09米,寬0.68米。據有關文獻記載,此畫是時任吏部尚書的石氏五世祖石奉嘉靖帝之命赴山東祭祀泰山回朝後,朝中同官頌其功德輯成。

    《泰山圖》,傳爲當時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所畫,并附有楊廷和、毛澄、毛紀等人的真行隸墨寶,計有41位之多;這些人與石同朝爲官,且多爲朝廷一時之股肱大臣。

   《泰山圖》畫藝精湛,遺憾的是,沒有題跋。據介紹,有關專家曾對繪畫人進行過考證,确定繪畫人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畫家文徵明,當時文徵明作畫時,耐于諸官地位顯赫,故不題名。有關專家曾對《泰山圖》的價值做過鑒定,認爲其圖是“極一時之盛”,價值連城。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在其翰墨淋漓的藝術生涯中三繪《登岱圖》,

    第一幅《登岱圖》是羅聘山水畫中的扛鼎之作。畫中山石突兀,絕谷幽深,林木蒼翠,山道逶迤,房舍俨然。整幅畫氣勢磅礴。羅聘作此畫時,尚無緣一攀泰山,這幅氣象萬千的山水長卷隻是據友人的描述再加以自己想象、渲染而成。故與其說是“登”岱之卷,不如說是作者胸中泰山之影,筆墨中的一峰一巒,一溝一壑,都傾注了畫家對東嶽的無限神往。

   第二幅《登岱圖》時,正值羅聘的摯友朱孝純被朝廷任命爲泰安知府,主政東嶽,邀其前往。這一次,羅聘披風冒雨,三次攀跻岱岩,徘徊于雲峰深處,身淩絕頂之上,尋幽訪勝。泰山的朝晖夕陰,曉岚夜雨,無不融入畫家的莽蕩心胸。他曾長嘯天門,“口誦白也詩”,“倒聽松風瀉”;他曾訪碑松林,“獨立松凫中,看碑獨無語”;他曾振衣待日,“夜半看日出,天海一蕩漾”……然而,令人萬分遺憾的是,羅聘辛辛苦苦三個月爲泰山留下的《登岱圖》以及詩集後來竟失傳,成爲泰山畫史上的千古憾事!

    晚年的羅聘又一次提起摹繪泰岱的畫筆。這一次,羅聘有幸重逢了篆刻巨匠鄧石如,遂畫了第三幅《鄧石如登岱圖》贈予友人。康有爲《跋〈鄧完白山人登岱圖〉》詩:“雲氣蒼茫日觀峰,登高望海若能從。精神飛揚天地外,始識畸人亦奇松。”畫中那獨立于萬仞之巅的老者,抒寫的正是羅聘對泰山難以泯滅的記憶和無限的追懷。

“泰山何其大,萬物都歸納。泰山何尊嚴,萬象都包含。一切宇宙事,皆作如是觀。”羅聘三繪《登岱圖》的真摯情感爲泰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泰山的“大”,表露在雄偉壯麗的景觀上,更融入進這真摯的人文精神中。

   近現代泰山畫

   現代 潘天壽《泰山圖》中國畫

   晚年擅指畫,巨幅鴻篇,冊頁小品,皆風姿獨具。曾任國立藝專、浙江美術學院(皆爲中國美術學院前身)院長,全國美協副主席。1958年獲蘇聯莫斯科美術研究院名譽院士。著《中國繪畫史》等。

    現代 錢松嵓 《泰山的頂上一棵松》、《泰岱朝輝》 中國畫


    錢松喦,1899--1985,江蘇宜興楊巷人。我國著名國畫家,江蘇省國畫院名譽院長。錢松嵓金陵四家之一,即金陵四家人們多指錢松嵓、亞明、宋文治、魏紫熙。

   當代 白雪石 《泰山長壽橋》中國畫

   白雪石,傳統功基深厚。他的山水畫師宗北派,旁及南派,廣采博取,兼收各類畫種之精華,具有宋畫之嚴謹,元畫之輕快,水彩畫之秀潤,版畫之純淨、明快而具裝飾美。白雪石曾多次赴黃山、泰山、漓江等地寫生,獲得了大量創作素材,白雪石擅畫山水,無論是黃山、泰山及桂林風景,都在他筆下洋溢着靈性及活力。他巧妙地運用石線,表花及濃而不濁的墨色烘托出青山綠水的明潔意境。

   當代 苗重安 《泰山碧霞寺》、《泰山圖 立軸》中國畫

    苗重安,1938年生,山西運城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一級美術師,爲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國畫院院長,陝西省文聯顧問。其山水畫作品多表現黃河流域自然與曆史人文景觀。
 
    當代泰山當地山水畫家 龐子東《秋之溪》、《泰山煙雲》等中國畫

    龐子東(1936-),男,山東肥城人。研究館員(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1960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同年進修于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曆任泰安市藝術館館長,泰山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理事等職。現任泰安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山東畫院特聘高級畫師,中日美術交流協會會員等。 從事中國畫創作,曾遍曆中國名山勝迹。

   當代泰山當地山水畫家 張偉明 《泰山神秀》、《泰山雄姿》、《穩如泰山》等中國畫

   張偉明, 1958山東泰安市生人 筆名:乙泉,國家一級美術師,現任泰山畫院【政府畫院】業務院長,【35歲任副研究館員(副教授)40歲任研究館員(教授)】近30年來緻力于泰山山水畫創作,其代表作有《泰山神韻》、《拔地通天》、《泰山神秀》、《雄峙天東》、《東天一柱》以及《泰山覓景系列作品》(中國畫--之一、之二、之三……)曾耗時6個月爲山東大廈完成巨幅山水畫《泰山雄姿圖》.

   當代泰山當地山水畫家 王樹俠《東嶽泰山圖卷》等中國畫

   王 書 俠 藝術簡曆 山東科技大學副教授。山水畫作品:兩次參加全國美展,一次獲獎。十六件作品在全省美展中獲獎。六幅作品分别被毛主席紀念堂.鴉片戰争博物館.新加坡日升美術館.瑞士工藝美術館收藏。曾于廣州.濟南舉辦個展。

  另外,還有當代全國及當代泰山當地衆多緻力泰山畫和受泰山文化影響的畫家,都在不斷的創作着大量的泰山畫作以及受泰山文化影響的中國畫作品。

  雖說泰山的繪畫也有一定的基礎,但是與燦爛而豐厚泰山詩文及書法碑刻比,實在是有些不太相當,鑒于此泰山畫院在上級政府領導直接關懷下,于1997年創建了“泰山畫派研究會”,力在早日促成“泰山畫派”,這不僅僅是宣傳泰山、宣傳泰安。打泰山品牌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建設和諧社會之和諧文化的需要。

   以往一般認爲:一個畫派的形成,不是短期的,是幾代畫家努力逐漸出現的,是社會承認的,不是自稱的。但是細看曆代畫派的形成,并不是按一個模式。不論是依地域性,還是由于文化範圍圈形成的各類畫派,無非是兩種形成類型;一是自然形成,二是人打造而成。前者多出現在古代,且多具有同一畫種,相同畫風性。後者基本僅出在近現代和當代,即便是同一地域的畫家,在未形成相的畫派時就有一定的畫家群體和藝術綱領,其畫種和繪畫傾向也會因爲,現代社會在全國,乃至全球性的藝術信息頻繁的影響下,因而産生了極大區别。再加上近現代,社會、文化、藝術信息的傳播快捷,使得現代畫派的畫家,即使同處一地域,也會在同一畫派的旗子下,各顯其色。如近現代的海上畫派與京津畫派。

   說到泰山畫派,雖說是尚在促成期,也不應該在現代生存狀态下封閉在地域性的小圈子裏。而應以從泰山文化内涵及人文氣質出發,進行修爲,以重其大泰山之厚重、包容、豁達的精神來打造具有泰山文化内涵的泰山畫派,而不是某一畫種、某一畫風、某一畫技的泰山畫派。

   泰山既然是國山,是鎮山,就應彰顯出國山的氣魄。泰山成其高,在于泰山不讓土壤,有容乃大。所以,要促成泰山畫派,必須以開放的姿态面向全國,兼容并蓄。

   如若舉例說明一個畫派要有一個形成前期的孕載時實,那就來看一看剛剛面世的漓江畫派:追究其形成原由,首先是大家的介入與鋪墊。或說是某些大家借漓江如詩如畫的獨具魅力的山水而成其爲大家的。可以說,這些大家之中最爲典型的要數李可染,他的作品百分之六十,甚至百分之七十是取自于漓江題材;白雪石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描繪漓江的;另外還有黃獨峰、黃格勝、陽太陽、宋滌等等。可以說是漓江成就了這些大家,而這些大家也成就了漓江畫派。

   正因爲這些漓江畫派的先人之堅實的腳步,才會有今天的“漓江畫派”。

   走向未來的泰山文化藝術,特别是想形成泰山藝術品牌的泰山畫派之研究促進模式,還要有志者在繪畫藝術的道路上經曆一段艱苦奮鬥的路途。

泰 山 畫 院   副院長
泰安市美術館  副館長    張 偉 明
2005.01.07

《穩如泰山》中國畫 張偉明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