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北海畫苑
活動主旨:纖塵不染的鄉戀——張東林水墨密體山水品析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5月17日~2008年05月17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纖塵不染的鄉戀——張東林水墨密體山水品析
賈德江
2007年9月張東林異軍突起,以《源區故道》之作,一舉獲得“2007·中國百家金陵畫展(中國畫)”金獎,如一顆璀璨的新星為國內畫壇所矚目。此作由六幅畫面所組成,表現黃河泛區故道的林木蒼鬱蔥蘢、綿延起伏的景緻,構思縝密、構圖嚴謹、筆法細緻、意境幽遠,是突現張東林水墨密體山水畫風的代表性作品。
中國山水畫自古就有“密體”與“疏體”之分。所謂“密體”山水指這一畫體所特有的工整細潤的筆法,與寫意的“疏體”山水相較,呈現出精工細麗的審美面貌,也稱“工筆”山水。張東林的密體山水保持了傳統工筆山水畫精勾細勒的用筆以及準確地描繪對象,並富於書法意味的形式特徵,但他卻不再像古人那樣去畫幾無人煙的觀念性山水,也很少像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寫生山水那樣畫一定視野內可見的風光名勝或梯田沃野,而是拉近了自然與人生的關係,把家鄉黃河故道的山林景觀納入了他的山水畫創作領域,且獨出機杼地把他所熟悉的密體老樹作為畫面的主體,以密集而單純形象的不斷重複構成畫面層次繁複的場景。張東林這種以樹木為中心輔以村舍、雲煙、土路、人物等造型元素反复組合和排列的畫面,有很強的敘述性,構成了畫家一種與眾不同的山水視野,顯示出畫家個性化的藝術追求。這或許是張東林密體山水的最大特色。
題材的開拓與表現內容的嬗變使張東林在筆墨的表現上,難以從傳統的長河中尋覓到可供參照的藍本,他只能通過直面生活“師法自然,中得心源”邁出突破性的一步。這批作品突出展示了張東林構圖置變的能力——不是依照模式化的傳統套路而是從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像中挖掘,不是簡單地搬挪寫生而是有創意的構建。他以細勾、細皴、細染、細點為主要畫法,或濃或淡,或燥或潤,或錯或落,或疏或密,或聚或散,把精微畫得堅實,把密集畫得空靈,如同老僧補納一般,畫得很從容,很細密,但絕不迫塞。他的每幅畫中所必需的元素都是齊備的,有線有面,有點有皴,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濃線與淡線的映襯,有粗線與細線的對比,有曲線與曲線的穿插,有黑、白、灰的交叉分割,不僅表達出畫家的那種平和與謙恭的心境,還串起了畫家的童心、愛心、鄉情、鄉戀。他畫那裡的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再現的是那珠玉般的童年記憶,展示的是平平淡淡山里農家人與自然相融於一的圖景;他畫那裡的榆樹、杏樹、槐樹、棗樹,千姿百態,萬種風情,每一株樹都是一首生命之歌,都是他深情厚意的濃縮。
古人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他畫背陰坡上人家的林木葳蕤,他畫滿山瑤林的懸珠綴玉,他畫千枝萬樹的鬱勃生機,他畫無法淡忘的《密林行旅》,他畫心中的《山村雪韻》、《茶馬古道》,他畫《晴雪》的潔白無塵,他畫《鄉村童趣》的兩小無猜,張東林筆下是一個纖塵無染的自然,凝聚著他濃濃的鄉情。遵循陰晴雨雪、花開花謝、日起月落的自然法則,根據他的想像與創造,有舒展、有扭曲、有包藏、有顯露、有繁榮、有凋零、時而爭讓有度,時而顧盼生情,畫家用筆去理順,用節奏去調整,用墨色去統一,或工筆擦擦點點,或寫意洋洋灑灑,亦整亦碎,亦點亦線,亦塊亦面,無處不自然,無處不天成,無造作之筆,無雕琢之痕。群樹在他筆下躍然紙上,萬枝在他腕底縱橫紛呈,層層疊疊,密密匝匝,換來了珠玉滿樹,換來了陽光滿枝,換來了一個清新、純靜、和諧、祥和的世界。
山水畫史上的中國文人畫家,都有著一片邈遠、澄明、平淡、率直的心靈境界,正是這種山水精神陶冶、洗禮著古代藝術家們,並以數十代人的努力、數千年的積累,賦予了以表現中國文化精神的山水畫特殊的人文風采。張東林承繼了傳統的山水精神,並在實踐中不倦探索、實踐,終於完成了形式上的現代變異以及對古典山水模式的改造與拓展。他以藝術家的胸襟和眼光,以縝密的構思、嫻熟的技巧、個性化的山水符號、卓越的綜合能力,在前無古人的密林繁樹的圖像中,創造性地表現了山村鄉野的天籟之美,在自然韻律中體悟到清麗蒼莽的自然界的內在蘊涵與主宰萬物的宇宙本體精神。
事實上,在他那氣象萬千、幽密深邃的畫面上,透出的潔淨清雅、秀逸淡遠的山水境界是畫家最內心化的表現,它源於難以揮去的鄉戀情結,那密林深處的山野、村舍、炊煙、行人,都催生出他深情而又溫存的記憶。他追求的是超越現實而與心靈情感相通的生命體驗,並企望用精緻的藝術,以深度的抒情來實現自己對家鄉山林的理解和詮釋。因此,他通常用精工細作的技巧和純淨的想像力組合而成,堅守住內心的理想與嚮往,意在昭示自己的藝術主張和美學觀念。
大致來說,出現在張東林山水畫中的物象具有這樣兩種功能——再現可見世界中的物象:山水、林木;與此同時,山水、林木又像徵著某種理念和約定俗成的價值信念。山林,在張東林作品中,成為一種生命的蘊藏,成為一種滋生於此的生命現像對自己根源的感念之情的疏導和集結。山林間迴響著大地無聲的呼喚,同時又是自然對人類祥和、寧靜的饋贈。另一類山林在張東林筆下被塑造為帶有溫情的母姓意味,那繁樹茂林的造型無可置疑地具有一種寬闊而偉大的美質、堅實而永恆,如海洋般的一望無際,在它的波濤起伏中,幽靜的村落時隱時現,炊煙裊裊上升。山林,是人的生命起點和回歸的終點,在這樣的作品中,畫家馳騁的想像與深情的物象,以充滿詩意的激情和敏感,將某種現代感受澆注進山水林木形象之中。
應該指出的是,張東林是一位創造型的山水畫家,他強調在創造前提下的借鑒與吸收。他大膽地忽略了“平遠”、“高遠”、“深遠”的界限並加以綜合運用,使“三遠”發展為“清遠”、“幽遠”乃至“曠遠”,突破了“山無云不活,山無水無靈”的傳統圖式,而以密而不塞、繁而不雜、層次有序的千樹萬木構成一個直呈大自然本原的世界。
他把西畫的光影明暗法引進他的山水,去表達他對於生長在鄉野種老樹新枝交錯纏繞、繁複密集的感受,由此形成“野、亂、滿、厚”的風格。所謂“野”就是基於對象特點而在作品種表現出來的極富生命力的自然原生態的野性和那種生生不息的山野之氣;所謂“亂”則表現了大自然的繁雜、豐茂,既是物象結構穿插之美,也是筆墨多種方法並用的自由表現;所謂“滿”,是指那種茂密濃郁、樹木參天的自然景觀而形成的構圖特徵,而“厚”則是突破文人山水畫那種蕭疏冷逸的單薄層次,追求畫面整體的豐厚嚴實。
他還把家鄉的風土人情引進他的山水,讓不同的人物穿行於山林之間,或放牧,或趕集,或嬉戲,或吟唱,或賞景,或歇息,或打棗,或行旅,畫家反复地挖掘人與自然的主題,讓人與自然相依相偎、相親相近,讓山水更有情意,更有意趣,讓山水永遠是生命的搖籃。在這情景交融的天地裡,畫家彷彿在訴說一個“天人合一”的樸素哲理,在彈撥一個現代人所渴望和嚮往的生命樂章。
張東林為人誠懇、不善言辭,他的藝術主張,他的“自我”觀念一一地寫在他的作品裡,而這個自我又是他獨特體驗、獨特觀察的結果。從作品中不難看到,那些經過精勾細染的密林老樹,那些經過匠心獨運的山林圖景,無一不是畫家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得來的獨特風貌。否則,便不會有如此生動的形式和語言的表現。
顯然,畫家對意象的選擇與意境的營造,都體現著一種深思熟慮後的精緻,而傳統文脈、山水精神,以及畫家的深層心理、深層意識都通過那些極常見、極普通的樹叢密林的描繪,構成一個和諧、純淨、幽深而又內蘊生機的視覺空間。其空間意味,無一不是人情、人格、人性的化身,不僅使傳統山水的筆墨言語在新的語境下煥發出光彩,還富有情思,更有一份高昂的人生意志。
張東林是一位善於思考的人,他在創造與技巧兩個方面思考更多的是創造。多年來,他寂寞於藝術之道,默默耕耘,孜孜以求,並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與面貌。他專注於鄉野山林的表現,精心於樹木千姿百態的描繪,抒發著他獨特的山林情懷,營造著纖塵不染的鄉情之戀,他的作品傳達出一種全新的水墨之美、結構之美、意境之美,充滿了鮮活的生命氣息和時代精神,譜寫的是當代的山林之歌、自然之歌、生命之歌。
2008年3月18日完稿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