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活動主旨:【藝術家群像】 公共空間的互動雕塑家:拉法耶‧羅札諾-漢墨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2月27日~2008年02月27日
主題類別:專題報導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撰文: 陳鼎翰 (2007)

漢墨的作品經常介於公共空間、群眾與媒體藝術等領域的交界。代表性作品《體‧映‧戲》(Body Movies) 是最廣受討論的作品之一。其《對應建築》系列將互動科技的元素加入都市中的建築及公共空間,藉由都會空間與群眾的互動探討關於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等議題。《次雕塑》系列則是透過複合單一的模組化物件,呈現個體及其鄰近個體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的連動性與關聯性。漢墨的作品具有跨領域特質,就藝術論述上也道出了不同領域所關注的議題,是一位相當成功的科技藝術家。漢墨其作品的純粹與單一,卻能夠創造出高度與深度的互動性,相信是互動藝術家都值得學習和參考的案例。

■【內容:】

拉法耶‧羅札諾-漢墨 (Rafael Lozano-Hemmer) [1] 是一位出生在墨西哥的加拿大藝術家。1967年出生的他,在大學唸的是理化,其作品通常是結合機械動力、投影、聲音、網路、無線通訊、感測器…及各種數位媒材所構成的動力雕塑裝置或互動式環境。漢墨的作品曾獲號稱電子藝術界奧斯卡-Prix Ars Electronica 的 Golden Nica、distinction 和 honorable mention 等獎項。早已是媒體藝術界大師級人物的他,如今獲獎無數,並在全球各大藝術節或大展發表作品、舉辦工作坊及研討會、授課等。今年他更受邀為威尼斯雙年展的墨西哥館策展人,實至名歸。

提到漢墨的代表性作品,相信不少數位藝術愛好者第一個閃過腦中的畫面就是《體‧映‧戲》(Body Movies) 這件有趣的大型互動式公共藝術 (圖1)。這件作品也是漢墨最廣受討論的作品之一。這件作品在一個廣場的建築立面上投影一個極大範圍的強光,另一台投影機則在牆面上投射出在世界幾個城市包括鹿特丹、馬德里、墨西哥、蒙特利爾…等地所攝取的數以千計當地城市居民的肖像。當廣場上的群眾經過時,強光會將人們身體的影子輪廓打在牆面上,此時影子遮蔽處就能看到另一台投影機所投射出的各地城市居民肖像。漢墨用這種方法,嘗試去宣告「市民才是城市的主角﹙而非政府、都市計劃者或建築師﹚」這件事 [2],但因為這件作品使用的互動元素-影子,構成了這個作品俱來的形式特色,卻也誘使廣場上的人們自然地和自己的及他人的影子互動,產生許多預料之外、有趣的畫面。相較於預先設定模式與特定情境的互動藝術作品,《體‧映‧戲》的互動性是由使用者主動、多人參與、自然誘發,這些特質讓這件互動式公共藝術作品出奇地成功。

回過頭看,從漢墨的網站上可以發現他至少從 1992 年就開始互動藝術的創作與展覽。《表面張力》(Surface Tension) 這件距今十五年的作品,今天來看依舊新奇-舞台布幕上投影的一隻大眼睛追隨著舞台上舞者的位置與動作而遊移。這件作品本來是漢墨為過渡態理論劇團 (Transition State Theory) 的科技舞台設計的互動裝置模組。它能夠根據舞台上舞者與角色的位置、動作,做出不同的反應或播放不同的錄像。爾後,從漢墨的創作脈絡中,不難發現他將這種追蹤、監視、以及大尺度互動投影的互動裝置模組特性,做為其《對應建築》(Relational Architecture) 與《次雕塑》(Subsculpture) 系列創作議題論述的重要起點。

漢墨的《對應建築》系列作品,將互動科技的元素加入都市中的建築及公共空間,藉由都會空間與群眾的互動探討關於社會、文化、政治、歷史等議題。這個系列的作品共有十件,比較知名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體‧映‧戲》之外,還有《光之雕塑》(Vectorial Elevation;圖3),一件架設於墨西哥市索加羅廣場上十八個機械控制的超強力探照燈。參與者能夠透過線上 3D 介面,設計並遙控這十八根光柱的光線位置及其方向,形成市民參與的公共藝術創作。此系列最近期的一件是在英國林肯展出的 under scan: relational architecture 11 (圖4)。這件作品的技術架構類似《體‧映‧戲》:走在廣場上的群眾,能藉由倒映在廣場地面上的影子而驅動顯露出人物肖像。稍微不同的是這件作品中的人物肖像是動態的,肖像會一直注視著人並做出肢體反應,當人的影子離開肖像範圍,則肖像便會轉身隱去。系列中的另一件作品《頻率與聲量》(Frequency and Volume;圖5),則是一件透過影子的大小及位置而控制廣播頻率的互動藝術裝置,曾於台灣的《漫遊者 2004 國際數位藝術大展》中展出。

《次雕塑》是漢墨自 2003 年開始的一系列作品。這系列作品共同的特性,是透過複合單一的模組化物件,呈現個體及其鄰近個體之間彼此相互作用的連動性與關聯性。其中 homographies: subsculpture 7 (圖6),是一件試圖將室內燈光轉換成互動式裝置的作品。144 條機械控制的螢光燈管,會根據空間中人們行走的路徑、動向, 而即時做出改變,形成一個動態光的空間,與現代主義的格線排列系統形成刻意的對比。

由於漢墨的作品經常介於公共空間、群眾與媒體藝術等領域的交界,形式上又多為建築空間尺度,因此對於建築也有相當程度的關聯和啟發。漢墨的作品具有跨領域特質,就藝術論述上也道出了不同領域所關注的議題,是一位相當成功的科技藝術家。漢墨其作品的純粹與單一,卻能夠創造出高度與深度的互動性,相信是互動藝術家都值得學習和參考的案例。

【參考資料】
 1. Lozano-Hemmer, R.,
http://www.lozano-hemmer.com.
 2. networked_performance, A conversation between...Jose Luis Barrios and Rafael Lozano-Hemmer.
 http://www.turbulence.org/blog/archives/001668.html,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