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工商時報
活動主旨:藝術投資的神話與泡沫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7年11月1日~2007年11月30日
主題類別:藝術投資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黃河】當中國當代藝術家進入百萬美金門檻時,泡沫化耳語不斷,如今五本二○○七年台灣秋季拍賣目錄皆已出爐,台灣當代藝術家已確定從谷底翻身進入成長期。

其特徵有三:一、拍品數量明顯增加,從過去佔十分之一增加到四分之一,與華人第一代〈林風眠、徐悲鴻、常玉、潘玉良〉、第二代〈趙無極、朱德群、陳蔭羆、丁雄泉〉及中國當代並駕齊驅。

二、預估價從去年三十萬一張,調整為六十萬元起跳,漲幅已有一倍。

三、拍品資深化,從去年大多是近期作品,即二○○○年以後之作品,現已往早中期作品走,顯示市場求過於供,拍賣行尋畫急,因此會找早年的藏家提供。

如今問題來了,台灣當代畫家畫價是否過高?有沒有泡沫化的危機?個人的看法是:所謂泡沫化,是指該藝術家的作品在美術史上定位尚不明確,價值尚未健全,老藏家數量不夠,畫廊業者〈第一市場〉共識不足,但因市場的氛圍太強,新藏家〈或投機客〉盲從進場,促使原本只有二至三萬人民幣的畫作,從二千年開始緩身,二○○四年起漲,今年秋拍的預估價,都已是百萬人民幣了。

再者,台灣當代藝術家從胡永芬今年三月在台中國美館策劃「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兩岸當代美術家對照展後,猶如黃袍加身,吳天章、楊茂林、侯俊明、陳界仁等人作品供不應求,于彭、鄭在東也已來到起漲點,就算不在名單上但其質量皆佳的當代藝術家也都被鎖定為「下一波」而「存貨出盡」。

會不會漲過頭,判斷基準在那裡?其實很簡單,這批畫家市場年資都已超過十年,收藏層穩定,如果與華人第二代相比較,如丁雄泉與蔡雲程仍在百萬徘徊,他們的總價尚在百萬台幣以內就算安全,超過的部份就較冒險。

「比價」或「補價」是商業的心法應用,朱銘漲到千萬後,其恩師楊英風就應比照朱德群效應?

事實上整個雕塑界一片看漲,蕭一、李光裕、彭光均等行情扶搖直上,畫廊業者其實現階段找作品比較難,畢竟藝術品不是工藝品無法隨需求而快速供應,有才華的藝術家更是少數。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