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活動主旨:藝術投資 打敗不景氣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10年03月31日~2010年03月31日
主題類別:藝術投資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在浩瀚的作品中挖掘金礦
甫於一個月前剛落幕的二○○八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是歷年來最盛大的一次,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蕭耀說,五天下來共創造七.五億營業額、七萬二千多參觀人次的成績,雖然大環境不景氣,可是就藝術投資來說,反而看到了榮景的一面。

收藏群擴大了?
 威廉當代藝術空間的藍燕華發現,今年的博覽會上,明顯看到收藏群擴大了,從過去金字塔頂端的精英分子擴大到中產階級,這幾年像科技新貴、金融新貴這樣背景的人也加入藝術投資,買畫的金額從幾萬、十幾萬、百萬都各有不同的收藏群,顯示消費力提升。一個上班族,也許買不起大師的百萬名畫,但是他會轉向從二線、三線的藝術家當中去挖寶,一件作品約十幾到二十萬新台幣就能入手,入門的門檻大幅放寬了。  二十年前大財團的老闆們因為附庸雅俗,以收藏為目的買藝術品,收藏大師名畫,後來有人願意把藝術品拿到拍賣會場上做轉換,發現在收藏八年或十年之後轉手出去的畫,竟然會有很好的獲利,就此打開藝術投資的話題性。  其實藝術投資不是只屬於有錢人的休閒,雖然它的確有一個門檻在。蕭耀認為,不需要擔心買不起,入門者可以從很小的金錢投入,然後慢慢升級。「版畫最簡單,是年輕人可以跨入的門檻,通常幾千到幾萬元就能夠入手,而且增值速度也快。以劉其偉的版畫「婆憂鳥」來說,五年前從二萬五千元起跳,現在已經漲到二十萬,投資報酬率相當高。另外也可以買年齡在三十上下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而且現在畫廊也都能讓藏家分期付款。」
如何避開風險?

這幾年在媒體推波助瀾之下,藝術投資開始有一種「向下滴效果」的現象,愈來愈不神秘,愈來愈多中產階級加入「發藝術財」的遊戲行列。藝術品成為投資獲利的一部分,很多人最關心的,還是如何才有好的投資報酬率?應該怎麼避開風險?  先回到藝術投資市場運作的基本觀念。藍燕華解釋,整個藝術市場是由「第一市場」與「第二市場」共同撐起來的。「畫廊就是第一市場,當一件藝術作品在第一市場形成氣候了,才有藏家願意把它送到拍賣市場,也就是第二市場接受洗禮。在二級市場上的收藏群眾更廣泛,如果受到喜愛,作品價格會繼續往上成長。」  蕭耀補充說:「畫廊是第一市場,畫廊老闆以其眼光發掘新的藝術家,把藝術家從沒沒無名的情況下挖掘出來,做包裝推廣到市場上,讓藝評家發現他有可為而撰寫藝評,讓美術館認同他而邀請到館內展覽,如此藝術家會得到他在藝術圈中的定位,累積名氣,甚至增加到國外參加雙年展的機會。而懂藝術的人會在畫廊經營藝術家時,看到有他的潛能進而買下他的畫,等到藝術家成功被推廣到國際上之後,畫作就有增值空間了,中間會有利潤的差別。」

畫廊與藝術家共生
畫廊跟藝術家之間的關係,新苑藝術經紀張學孔打了一個比喻:「類似男女談戀愛,雙方情投意合才會交往。」他說,經紀人透過競賽或展覽而與藝術家搭上線,不論是誰比較主動,都會先有一段觀察期,發現雙方對未來的共識很接近之後,才可能談固定合作。「通常藝術家是敏感的,而畫廊為了經營生存則比較理性。站在畫廊立場,希望藝術家專心創作,畫廊處理市場問題。」  有畫廊,可以讓藝術家無後顧之憂專心創作。有「保育尖兵畫家」的藝壇老頑童劉其偉,生前就已經將代理交給首都藝術中心。他被塑造成「老頑童」形象,再以他的人生經歷包裝成「保育代言人、原始探險家、人類文化研究者」的多重角色,安排他到全台百貨公司跟民眾互動,知名度大開、造成轟動,作品的喊價也就節節高升。當時還只是在第一市場運作而已,他的經紀人並沒有在拍賣場上幫他炒作,除了劉其偉自己反對,首都也看好未來他的作品一定會上拍賣公司,如果太快在第二市場炒作,反而會扼殺作品增值的空間。後來進拍場完全是水到渠成、自然發展的事。  另一個例子也是首都藝術中心代理的畫家紅膠囊。與劉其偉完全相反,紅膠囊因為之前畫插畫、又演偶像劇已經累積不小的知名度。自從首都簽下他的經紀約後,他希望保持神秘感,不要太多曝光,由經紀人來講他的故事,他只要全心投入創作。而且也與畫廊講好三年內不上拍場,因為他還年輕、創作生命還很長,太快被拉上拍場恐怕未來成長空間會變得很有限。  由此可知,一個專業的畫廊經紀人,要能考慮得非常長遠周詳,在一個剛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身上,就要判斷出未來他在拍場上的成長空間。

 

從畫廊到拍賣市場
蕭耀認為,台灣畫廊業的發展有四十年,中間經過一九九七至二○○三大環境不景氣而淘汰生存下來的,體質大都很穩定,「而且該繳的學費都繳了」,這類老畫廊有代理近代、近現代跟當代美術的作品,二○○四年後成立的新畫廊,做當代藝術的比較多,同時也面臨買畫門檻愈來愈高的問題。  藏家在第一市場,最怕的應該是跟錯畫廊。蕭耀舉例,畫廊在帶領剛入門的藏家,會從價格便宜的作品開始推薦,交代藝術家的背景跟未來潛能,開講座給藏家上課,教他們認識藝術品的種類跟材質、如何挑一張好的畫、學習鑑價與估價。好的畫廊會提供售後服務,就是知識的傳遞。「除了賣畫,也要告知藏家現在藝術市場的動向,告知他所投資的藝術家現在的身價跟定位,知道藝術家日後有哪些展覽,讓藏家了解他買了這張畫以後,畫廊有持續做推廣,藝術家也繼續在成長。」  「拍賣市場」就是所謂的第二市場。蕭耀分析,歐美的藝術拍賣市場已經有兩百多年發展,機制相當成熟穩定,台灣、大陸的拍賣公司成立都不超過二十年,最久的景薰樓只有十五年,整體而言機制還不算穩健。  而且近來逐漸有拍賣市場跨到第一市場來的現象,有的拍賣公司會跳過畫廊、美術館、藏家而直接跟藝術家拿作品。蕭耀分析,理想的運作,藝術家要先在第一市場經過幾年洗禮後,才能登上拍場。直接跨到第一市場會打亂生態,如果有藝術家想成名,找到人護盤或直接自己護盤,把畫交給拍賣公司,一開始就把拍價拉高,本來只有一萬元、卻喊到十萬元的身價,這就是「炒短線」,會打亂市場機制,最後吃悶虧的還是藝術家自己。

藏家教戰守則
「拍賣裡面有太多的學問!資深藏家的眼睛是雪亮的,會去質疑到底這件作品值不值這個價錢,是不是炒作。同級藝術家的選擇有這麼多,為什麼就他特別貴?道理在哪裡?太快炒作,會讓藝術家誤判自己的身價,而扼殺創作生命。」蕭耀說。  八大畫廊的老闆許東榮也認為,要認清拍賣市場上的炒作疑雲,「至少要觀察一個畫家在拍賣市場兩到三年的狀況。一個人一張畫要炒作一次可以,要連續炒作兩年四次拍賣就很困難。」  對於剛入門的藏家,許東榮建議下手前要把目的想清楚。「收藏繪畫可以有三種目的,一是買回家當裝飾用,投資報酬率最低,二是收藏性,牽涉到個人喜愛而保值功能低,三是投資性的,畫作漲價空間比較高,另有一套操作方法。」  他建議,現在做藝術投資,一定要把眼光設定在國際市場,買海外華人畫家等繪畫語言有國際觀的,將來比較好出手。剛入門的投資者,與其要買新人低價的作品,卻看不懂他們的繪畫語言,還是保守點買有名氣的畫家,從小張開始買,找到有畫廊經營的畫家,經營長久的老畫廊對畫家的代理制度較健全。  蕭耀提醒,剛入門的藏家應避免貪一時便宜而跳過畫廊直接向藝術家買作品,後果可能是作品未來要被推上拍賣市場的機率變小。「畫廊包裝代理的藝術家,讓他更紅,藏家才可能賺到錢。對於沒有代理的,以畫廊眼光來看,也許未成氣候。不鼓勵藝術家踏入第一市場直接做買賣,不是怕錢被他賺走,而是會對市場產生不好的效應。例如:當藝術家知道做什麼雕塑最有市場性,等於是在拷貝自己,讓創作走入死胡同。」


藝術展覽 重要交流場域
除了畫廊與拍賣會,藝術展覽也是所有投資者尋找標的的重要場所,對藝術市場還不很熟悉的小藏家,不妨勤跑兩岸三地舉辦的藝術博覽會,或者赴威尼斯、西班牙、紐約等地,留心資深藏家的關注動向,接近國際水準的藝術經理人,挖掘出增值潛力雄厚的投資標的。幾個指標性的展覽,國內的像是北美館、國美館的展覽。亞洲區的例如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香港藝術博覽會、首爾國際藝術博覽會。國外的像是威尼斯雙年展、瑞士巴塞藝術博覽會等。  另外,藍燕華建議,藝術市場其實不是如此的公開透明,剛入門的藏家在買藝術品的時候,還是不要先以「投資」的角度去看;畢竟它還是「藝術品」,去感受藝術品帶給你的魅力,應該先於把它換算成金錢符號。買了藝術品擺在家裡欣賞,幾年後想轉手,因為眼光對了得到增值獲利,那是額外的享受與肯定。藝術投資的樂趣,應該擺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