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藝術家這麼說
活動主旨:平易近人的藝術投資?--藝術基金可能性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10年04月7日~2010年04月7日
主題類別:藝術投資
推薦活動:
相關網址:
活動內容:

2005年初,一些銀行開始行銷藝術基金,企圖讓藝術投資更大眾化,以集結更多的資金操作買賣。如果藝術品要成為大眾都能親近的投資產品,品質既要高檔又 要符合一般投資商品的條件,也就是安全性、獲利性和流通性。一般來說,在無戰禍或恐怖主義的侵犯下,藝術品的安全性是可以藉由可靠的鑑定和安全設施來保 障。而藝術品的獲利性和流通性如何呢?

  從2002年國際藝術市場的一個小低蕩後(比較1990年的崩盤,2002年只是小挫),2003年開始到現在,藝術市場都是持續加溫加碼的。根據 「Artprice」所統計的全球拍賣紀錄,2002到2003年藝術品價值小漲了1.5%,但2003到2004年間藝術價格就暴漲了19%,2004 年到2005間又上漲了10.4%。另外,根據美國紐約大學商學院發展的藝術交易指數「Mai/Moses Index」指出,1960年至2003年的藝術投資的平均獲利率約為13.2%,而同一時期的「Standard & Poor’s-Index」顯示,一般性投資的平均獲利率只有12%。而1999年至2004年間的藝術投資平均獲利率也比一般性的投資高出了5%。從這 點來看,藝術市場的獲利性似乎是無疑慮的。

  持續幾年這種紀錄,加上中國大陸不但有驚人的量,也以可觀的品質和活力加入市場,等於是以龐大的供、需規模加入全球藝術交易的陣容,頗讓市場整體充滿 樂觀氣氛。許多投資規畫鑑於藝術市場漲幅比股市還略高一點,認為藝術投資不但是值得開發的市場,還是多一項分散投資風險的選擇。而不少銀行規畫出藝術基金 (art fund)的模式,2005年初,荷蘭銀行(ABN-AMRO)便開始籌組藝術基金的計畫號召資金。然而到2005年下半年就發現集資不理想,而原來要也 規畫藝術基金的花旗銀行(Citi Bank)、JP Morgen,和瑞士銀行(UBS)現在也持保留態度。目前還很樂觀的是中國的市場集資的叫囂仍很響亮,他們認為這些基金可以達到三、五十億人民幣的規 模。

  拜蘇富比和佳士得的擴張雄心,這幾年來,越來越多藝術品不經過畫廊、美術館而直接從藝術家工作室登上拍賣場。登記在「Artprice」的拍賣 中,2003年交易數量約十八萬件藝術品,2004年約廿萬件,而到了2005年拍賣交易的件數則有卅二萬件藝術品,相較於2004年是巨幅增加。 2003年全球拍賣的藝術總額不到25億歐元,2004年約28億歐元,2005年約有33億歐元。從這些數字來看,藝術品的流通性的確是在快速增加。這 也許是藝術品被認為成為好投資項目的另一個原因。

  其實基金的種類無奇不有,基金的分類也各有千秋:「罪惡基金」(sin fund)是專門操作菸草、藥品、酒類、賭場等墮落邊緣的消費娛樂事業的基金,「基督教基金」(Christian fund)或「美德基金」(virtue fund)是排除不健康、不道德、不正確、不環保等產業的基金。然而有(藝術)史以來,無論藝術品和商業的結合有多深、能多麼依賴市場;無論是對藝術戀物 崇拜或是不屑不懂,藝術總是被獨立對待的。藝術和那些奇門異類的產業哪裡不同?現在藝術品的大眾化投資的時機成熟了嗎?藝術真的能夠和其他的投資商品一 樣,只要是在漲的市場都能用基金操作嗎?

  最初的銀行藝術投資顧問,如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花旗銀行、荷蘭銀行……等,是為了提供有藝術收藏的重要客戶財富規畫的服務,特別是如何避開高昂的財富稅和遺產稅。隨著藝術品的高價化,銀行 必須提供更精緻的服務,派出藝術專家陪著收藏客戶參觀畫廊、藝術博覽會和拍賣會,提供買賣的諮詢,因而成為銀行的一項高檔、個別的服務。這種藝術投資的服 務對象是對藝術有興趣的投資人,而不是用漲幅百分比去號召追求最大利潤的投資人。為了追求更大利潤,除了藝術市場還有成千上萬的選項,對這樣類型的投資人 來說,項目是什麼不重要,投資玉米基金和投資藝術基金是一樣的。藝術基金若經由買進賣出的成功操作展現漲幅,當然很好,但對於喜好藝術的投資人來說,反正 都是不會進自己家門的藝術品,看不見也摸不到,那就跟加入商品市場買下半年的咖啡豆,等有人追碼時脫手,也沒有太大的不一樣。

  藝術基金和最近也頗受討論的「葡萄酒基金」類似。法國波爾多的拉圖(Latour)及拉斐(Lafite)酒莊2000年的紅酒在倫敦蘇富比以一箱 37,000美金賣出,創了紀錄,讓人認為葡萄酒市場也是好投資。雖然都是在漲的市場,但不論是葡萄酒或藝術品,在很多特質上和其他投資項目不一樣,並不 具有普遍化和標準化的條件,也不易因為數據化而成為平易近人的投資商品。這兩個市場的成長因素,除了品質之外,就是物以稀為貴,以單件商品來論,賣了就不 會再有了,它的漲幅要等到這次得標者下次再賣出時,才會出現。問題出在這裡,誰知道這個收藏家會不會/什麼時候會再賣出這些紅酒?一次一件的藝術品更是如 此,誰說標到拍賣品的買家都會再賣出該件作品?藝術品不會因為搶手而增加生產,一旦賣出就不一定有加碼的機會了。藝術基金原意是要增加藝術品的流通性,但 32萬件作品當藝術品賣很多,當投資商品賣卻很少,快速流通下,藝術基金三、五年內就必須把賣出的藝術品再買回來,才能繼續營運。這樣的發展,會不會演變 成各藝術基金之間的對做,互相拉抬(還別忘了蘇富比和佳士得兩家曾經私相議價而官司纏訟),把真正的(包括愛藝術的、癡情的、虛榮的)藝術收藏家排除出 去?如果沒有真正的藝術收藏家,美術館也無力跟進,這種發展若極端化,最終藝術的特殊性就被這場完全市場化的過程侵蝕殆盡,藝術市場最終還是會變成一般市 場。

  對葡萄酒和藝術投資有太多期望的人,大概是因為過度依賴數字,過度傾向物質主義,卻對品味和藝術的心理需求;對收藏界的符碼、形象消費的本質不夠理解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