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國立台灣美術館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活動主旨:影音藝術廳放映【彩筆藝象-台灣前輩藝術家專題】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活動日期:2015年05月5日~2015年06月14日
主題類別:活動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放映影片】
《美育前線》、《血染的油彩:陳澄波》、《林玉山─師法自然》、《跨時代的優雅-郭雪湖》、《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永遠的淡水白樓-海海人生張萬傳先生》、《曾現澄》、《王攀元》、《許武勇》、《王水河》、《人生如夢唯美永恆-詹浮雲》、《畫之時者在五月—郭東榮》、《彩繪家園景戀戀故鄉情-何文杞》、《林壽宇》、《陳瑞福》、《張金發》共16部影片。

 

【映後座談】

2015 / 5 / 30(週六)
15:00《林壽宇》放映
15:18 藝術家莊普先生蒞臨座談。
★公教人員全程參與者,可獲研習認證時數2小時。

 

【影片簡介】

1、《美育前線》Art Education Forerunners/黃明川/2014/42分

嘉義市2012年起發起「陳澄波日」活動,訂定嘉義為「畫都」,一方面相應於過往的「文化之都」的宣傳,另一方面更精確地標明美術與此城鎮悠揚傳統的相關性。自清末至日治期間,嘉義市出現許多優秀的畫家,而戰後更是延展師徒制的習慣,出現許多私人畫室,藝術家以己身所學所知再教育下一代,此一風氣在聯考主宰高中學子通往大學之路的上世紀七○與八○年代甚為流行,也自然成為二戰後嬰兒潮期出生第一代的藝術家,營生並傳授技藝的方式。

 

2、《血染的油彩:陳澄波》/王船舷/2007/30分

陳澄波(1895~1947),一位熱愛藝術與生命的台灣畫家,他的畫筆曾為台灣留下許多美好動人的圖像,然而,在殘酷的二二八事件中,他卻仆倒在這片他所摯愛的土地之上。陳澄波在美術的路上起步得相當晚,二十九歲那一年,他才負笈日本正式攻讀美術。但是到第三年,他就以一幅「嘉義街外」入選日本第七回「帝國美術院展覽會」,成為第一位入選「帝展」的台灣畫家。陳澄波的畫風樸拙而充滿生命力,由於對人世及鄉土的深情,他的畫作經常巨細靡遺地描繪風景裡人與物的細節,因而也充滿了時代與土地的氣味。陳澄波過世時才五十二歲,但已經留下了大量畫作,成為台灣美術的珍貴資產。

 

3、《林玉山─師法自然》Ling Yu-Shan: learning from nature/周美玲/2003/26分

林玉山先生(1907~2004),1907年出生於嘉義美街,本名英貴,字立軒,號雲樵子、諸羅山人及桃城散人。自幼展靈繪畫天份,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為「台展三少年」。重要作品有〈下山猛虎〉、〈水牛〉、〈大南門〉、〈蓮地〉、〈夕照〉、〈雙牛圖〉、〈錦翼迎風〉、〈春江水暖〉...等。畢生奉獻藝術教育,倡導美術活動,創作不輟,更捐出文化獎獎金,由國立歷史博物館置「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金」以培育英才。先生賦有天趣的畫藝畫境,清高不遜的畫格人格,讓畫作蘊藏廣闊豐富,為台灣美術史上縯紛重的一筆,亦為台灣畫壇最完整有力的一位代表。

 

4、《跨時代的優雅-郭雪湖》The age of elegance: Kuo Hsueh-Hu/傅季中/2009/45分

透過紀錄片內容詳實介紹第27屆行政院文化獎得獎人─膠彩畫大師郭雪湖(1908~2012)先生的生平事蹟、創作歷程與文化傳承之貢獻。郭雪湖先生勇於創新求變,作品除了融合中國傳統水墨畫與東洋畫的理念,將膠彩畫的傳統風格帶向更寬廣、多元的境界之外,同時推動膠彩畫的正名運動,樹立典範,啟迪後進,是台灣膠彩畫的先軀與重要推手。此外,郭雪湖先生創作質量驚人且保存完整,成就斐然。尤其作品中所表現的台灣本土特色,反映當時社會、文化背景,更增添了作品的厚度。晚年旅行國外,也將遊歷及所見所聞表現於創作當中,在接受國際化思潮及多元文化的衝擊刺激下,郭雪湖先生為台灣美術的發展,注入了多元開放的創新元素。

 

5、《百慧藏坤-陳慧坤百歲藝術人生》Chen Houei Kuen/王童、李金泉/2006/85分

陳慧坤(1907~2011)一生勤於繪畫,埋首鑽研色彩,實驗各種新方法,並且融合了膠彩、水墨、油畫三個領域,構築他獨特的繪畫風格。畫家對大自然無比敬重,青年時代嚮往印象派畫法,寫生的足跡遍及台灣及全世界。他於八十自述中表示:「堅持自己的路程,探究美的正確方向,能獻身於美術的教育與創作,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矣!」

 

6、《永遠的淡水白樓-海海人生 張萬傳先生》/千源有限公司/2001/58分

張萬傳是台灣前輩畫家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有鮮明的個性與獨特的藝術成就。1909年出生的他,2003年以九五高齡辭世,其一生經歷正是台灣美術成長的縮影。張萬傳先生的畫風始於野獸派、表現主義的啓迪,後受巴黎畫派的影響,融入台灣原鄉意識,成就自我獨特的藝術面貌。他慣用紅色、黃色與藍色,使顏色交雜混濁,並以黑色加強穩定畫作層次,強烈表現自己的性格。

 

7、《曾現澄》Tseng Hsien-Chen/林文龍/2014/25分

曾現澄出生於桃園縣農家,從事美術教職四十餘年,他勤於作畫寫生,描繪家鄉風光及人物,是台灣當代重要的田園畫家。田野綠波,水光樹影,他以水彩寫實手法,畫出生活在土地上的生命與靈魂,用真誠的筆觸傳達農家田園的風光水色。他是美育的實踐者,長年勤於繪畫,樂於教學。在繪畫創作上,細膩而富有情感;在美術教育上,溫暖而孜孜不倦,都展現了他讓人如沐春風的特質。

 

8、《王攀元》Wang Pan-Yuan/林文龍/2014/25分

看似單純的構圖,蘊含著人生的深刻;深沉豐富的色彩,展開內在的無垠世界,王攀元擁有超越時代的畫風。出生江蘇的他,一生曲折困苦,但漫長艱苦的歲月從沒讓他放棄過作畫。他更加緊握畫筆,將深沉的自我寄情於畫作中,王攀元是個全才型藝術家,文學底子厚實,油畫、水彩、水墨皆擅長。他堅持在藝術的領域中自得,造就卓越的繪畫成就。

 

9、《許武勇》Hsu Wu-Yung/萬蓓琪/2013/25分

1920年出生於台南花園町的商人世家,自幼便是極為聰穎的孩子,他的藝術創作之路,從進入臺北高等學校尋常科(改制後即為今日的國立師範大學)遇見鹽月桃甫這位美術老師開始。鹽月桃甫則主張「畫畫要用頭腦畫,不能只是用手畫」,這句話,影響了許武勇一生。許武勇是一名醫師,自台北高校畢業後,即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自此,一面行醫一面畫畫,從未間斷。

 

10、《王水河》Wang Shui-Ho/黃思嘉/2013/25分

1925年出生於臺中的王水河,在中臺灣被稱為「廣告界的祖師爺」、「設計界的老先覺」,他是1950年代全省美展雕塑類獲獎最多的人,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傲人的學歷,卻憑他與生俱來的才華與認真的態度,馳騁美術界。從小就對造型藝術有興趣的王水河,在工作之餘,也開始製作頭像投入雕塑藝術的領域,凡事要求完美的他,著重發展耗時昂貴的「乾漆製法」,從1949年起,連續十一年間,省展雕塑類的獎項都看得到他的名字,成為臺灣重要的現代雕塑藝術家。

 

11、《人生如夢 唯美永恆-詹浮雲》/邱青輝製作/2012/50分

詹浮雲出生於美術風氣鼎盛的嘉義,陳澄波、林玉山兩位大師是他學習美術的啟蒙老師。當年這位才華洋溢的年輕人,正準備在畫壇上大展身手,然而二二八事件的發生,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讓他必須離開故鄉、隱姓埋名,一切從頭開始。儘管如此,卻從沒有澆熄他對繪畫的熱情,終於三次入選日本最權威的「日展」,也就是戰前人們所說的「帝展」,成為戰後台灣畫家第一人。

 

12、《畫之時者在五月—郭東榮》/邱青輝製作/2012/ 45分

郭東榮老師畢業於師大美術系,是推動台灣畫壇現代風潮的五月畫會創始人之一。他進入國立東京藝術大學油畫技法材料研究所攻讀碩士,是繼陳澄波之後唯一進入該所的台灣藝術家。他旅日30多年,在日本享有極高聲譽。

 

13、《彩繪家園景 戀戀故鄉情-何文杞》/邱青輝製作/2012/ 50分

何文杞老師畢業於師大美術系,以其畢生精力貢獻於生長的故鄉屏東,除了教職、創作之外,還組織翠光畫會,提升地方藝術文化水準。他的作品流露出濃厚的鄉土氣息,感動了無數人心。

 

14、《林壽宇》Richard Lin/新綠視覺設計工作室/2014/18分

林壽宇(1933-2011),字木生、號丁山、又號汝傑,台灣台中霧峰出生,霧峰林家嫡系之後。以東方老莊的哲學思考為基礎,人稱極簡主義大師,台灣藝術現代主義中的巨匠。其抽像藝術以「絕對主義」風格享譽國內外。林壽宇作品廣為國際上重要藝術單位所收藏,並讓國立­故宮博物院開啟收藏現代藝術作品之先例;《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為林壽宇50年來創作精華之最完整呈­現,並包括其近期裝置作品,共計100餘件。在藝術風格多變且紛亂的今天,林壽宇以其­對創作的嚴謹態度,終其一生執著追尋藝術真理之最高境界,豐富的人生內涵讓人動容,足­以為現代年輕學子之寶貴借鏡。

 

15、《陳瑞福》Chen Ruey-Fu/盧昱瑞/2014/ 17分

陳瑞福(1935~)出生於台灣屏東的小琉球鄉,1954年考入屏東師範學校並選修美勞科,教職退休後全心全力投入創作,1973獲金爵獎、1980獲中華文藝獎章。素有「海王子」之稱的陳瑞福,偏愛以海作為創作題材,作品充滿濃郁的南台灣鄉村氣息。他的海系列作品,不只是外表的描繪,更是描寫人生的哲理和對人生的體會,表達自然美的內涵,在真善美的境界裡表現出漁民的生活和文化。

 

16、《張金發》Chang Chin-Fa/新綠視覺設計工作室/2014/ 16分

張金發(1934~2012)出生於台灣高雄苓雅寮港口,1954年立志做畫家,開始一心意專注於繪畫的摸索,並自謙「下港畫家」,1955年入張啟華先生畫室,1956年師事劉啟祥老師,並進入「啟祥美術研究所」。

 

★圖文來源: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歷史博物館、白鷺鷥文教基金會、國立台灣美術館、臺北縣政府文化局、人間電視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市立美術館。

 

 

 

※免費入場,詳細放映資訊請至本館網站查詢:www.ntmofa.gov.tw→教育推廣→節目單

※影片放映中請配合將手機關機或轉為震動。

手機導航:
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