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國立歷史博物館
活動主旨:石上般若-水坑印石佛相展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7月11日~2008年08月24日
主題類別:活動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印,執政所持信也。”這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印的解釋,意指執政者之印章。印章可說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產物,主要是作為身份憑證及行使職權的工具,是官方與平民的重要信物。我國最早使用印章的年代可追溯至殷商時期,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印章從一開始的實用功能,逐漸演變成文人雅士收藏與欣賞的一種品項,印章已同時具備了實用與藝術欣賞的價值。 

  古代用以雕刻印章的材質種類眾多,如金、銀、銅、玉、牙骨等,直到元代的王冕用花乳石刻印之後才開啟了以石為印的風潮,並在明清時代盛行。由於石頭之材質質地溫潤、硬度適中,也因此讓文人們有更多的創作空間,除了促進篆刻藝術的興盛外,也推動印鈕雕刻藝術的發展。印鈕雕刻,源起於為了便於攜帶之實用目的而於印章上穿孔繫繩,後來印鈕雕刻漸漸演變成一種獨特的印石雕刻藝術。 

  石印被廣泛採用之後,各種名石便經常被當成治印的材料,目前印石界公認最佳石材為福州的壽山石。然而壽山石品類繁多,依據清代初期高兆所寫介紹壽山石的專著《觀石錄》及毛奇齡的《後觀石錄》,將壽山石明確的區分為田坑、水坑及山坑三大類。其中水坑的開採最早可追溯自明代,由於礦脈位於具有豐富地下水的出水口,因此必須於水下開採,開採難度高,產量極少。同時也因長期受到豐沛的地下水浸潤,使得石質光澤晶瑩,跟其他高山石相比,質地更為堅硬而純淨,透明度極強,因此經常有人用「百年珍稀水坑凍」來形容水坑石之珍貴難得。

   本館此次特別與中華印石藝術收藏協會共同策劃展出,由該會提供以壽山石中的水坑為材、佛相造型為題的水坑印石佛相雕刻作品約百餘件,透過工藝創作者的精巧安排,並因材施藝,利用水坑石材本身具有的天然色澤,雕刻出與石材色澤相應的印石雕刻,呈現印鈕雕刻工藝之美。展出主題除佛教中常見之佛、菩薩、羅漢、天王、金剛護法等造型,更特別以《千手千眼觀世音大悲心陀羅尼》(大悲咒)為參考而刻成八十八尊佛像,內容豐富精彩。在此誠摯邀請大家一同來觀賞此展,領略佛相造型與水坑印石結合的藝術魅力。

轉載至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0|22|427&unke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