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國立歷史博物館
活動主旨:台灣早期咖啡文化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8年05月27日~2009年01月4日
主題類別:活動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咖啡館雖然是西方文化的產物,但台灣咖啡文化的形成卻與日本有相當大的關係,在日治早期,咖啡館主要以日籍人士經營為主,以台北市為例,多集中於本町、西門町一帶(今台北市衡陽路一帶),如中央食堂、巴魯瑪、第一永樂等等;後來,隨著台籍留學生回國及台灣社會對西方文化的漸漸了解,開始有了維特、天馬茶坊及波丽路等台灣人開設的咖啡館的出現,並多集中在大稻埕地區(今台北市迪化街一帶)。這些店家在當時代表著食堂、喫茶屋、酒店、飯館等不同的營業場所,但若談到真正使用カフエ (CAFÉ的日文片假名,另有稱カフアー)這個名詞做為「咖啡館」的名稱,與其說是特定喝咖啡的地方,倒不如說是台灣早期代表著西洋味的主要休閒場所。其客群多為男性日本人或留洋學生,消費金額不低。 在今井廉所著「カフェー時代」一書中提到咖啡館的內部空間設計常是依四季而變化,音樂、燈光、植物、桌椅的擺設,均著重氣氛的調和,吧台後常是洋酒棚,女給(指女服務生)身上的服飾常因應時節而不同,夏天屋內有煽風器或是冰柱的使用以納涼,冬天則有如電爐般的取暖設備,食器的選擇更費盡巧思,刻意表達出自家店的特色。這樣的咖啡館隨著大眾化的腳步愈來愈普及,咖啡館與酒店的角色也隨之愈來愈模糊,後來甚至曾發展出咖啡館酒店的特殊現象。但在同時,隨著藝文人士藉由咖啡館的相互聯結,強化了歐美咖啡館與人文精神結合的意涵與傳統,使咖啡館與藝文結合的色彩更加強烈,遂造就了台灣現今咖啡館文化的精神。

轉載至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0|23|421&unkey=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