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國立台灣美術館
活動主旨:藝術的軌跡-席德進的繪畫世界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09年07月11日~2009年09月27日
主題類別:展覽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主視覺設計

藝術的軌跡-席德進的繪畫世界
2009.07.11 ~ 2009.09.27
地點:A1、B1展覽室
圖片欣賞  

 

策展人崔詠雪 國立台灣美術館研究員

  主題

   席德進繪畫從不同的題材及媒材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感動,油畫肖像作品中顯見他吸取西方藝術神髓,水彩山水畫就顯示他取法東方水墨傳統、結合鄉土民俗與文人的表現,這兩種藝術風格,西方美學和東方美學精神在席氏的繪畫世界中,透過他心領神會將其自然交融。其藝術表現成就在台灣60-80 年代可謂是藝壇奇葩。他超越東方與西方的跨距,直追歐美現代回探台灣傳統,以婉若神來之筆的藝術表現,融合會流東風、西潮,出落得自然不凡,更造就個人多樣貌的風格內涵,堪稱台灣當時的大師級人物,贏得「最像畫家的畫家」稱號,並於1966年即開始研究台灣民俗藝術,也是70年代台灣鄉土藝術風格先趨者,形塑戰後台灣藝術風格的特殊典範。

  本展乃透過本館席德進存留畢生作品1864件中,精選約170件佳作,分為肖像人物、抽象、民俗與建築、靜物、風景、花卉、人像素描的表現題材規劃展出,觀者可從其多變的題材中了解席德進一生豐富的創作能量,本展覽呈現席德進藝術發展的途徑,以及其藝術創作賦予台灣景緻深度的表現,所顯現出的特有風格。

  

  一、肖像人物

   席德進之肖像畫創作在其繪畫成就中佔有相當的比重,早期創作1948年-1950年的人物肖像充滿歐洲古典風格特色,表現較為素樸而平面化。1950年-1956年開始大膽的色彩表現,1960-1965年背景色彩開始轉繽紛櫬托強調主體人物單一色相表現,1962年「紅衣少年」即是此時期的佳作,炫目的背景色彩加上主題人物鮮豔的衣服,充滿青春少年,旺盛的生命氣息,意氣飛揚的神采。1966年後背景色彩又再轉為單純化,1966-67年畫純樸鄉下青年畫像,散發建康膚色,陽光與生命力氣息,是他肖象畫系列中表現最精深的部分,也是畫家本人年富力強的階段,從藝術中散發出生命強健的能量感。1966年之後普普、歐普藝術的影響進入人物背景中,結合傳統鄉土表現。1971-1972年畫風再轉以紫灰、暗灰的背景色,表現略帶沉鬱的氛圍。1973-1975年背景色表現轉為濃重暗色彩但彩度飽和的表現。1975-1976年再轉為以高彩度的單一色相作為背景色,來強調較淺色的主體人物。從席德進肖像畫創作與其風景水彩畫不同,是強勁外顯的寫實的,水彩畫則是溫合內斂的寫意的,創作精華期在旅歐之後,遊歷歐洲的涉獵是重要的轉捩點。

  

  二、人像素描

   國立台灣美術館內典藏席德進的素描作品計有九百餘幅,席德進於素描創作的媒材,有碳筆、毛筆、鉛字筆、鉛筆、粉彩等,席氏用明快準確俐落的線條所謂「冷硬似鐵、既準且狠」的線條,掌握描寫對象的特性。

   1952年代席德進居台北時期,因為為人畫肖像畫創出許多素描作品,很多是碳筆為主。雖1963-66年期間席氏旅歐熱中現代藝術,而人物素描始終未斷,1966年由歐返台後觀察對象轉而偏重台灣鄉土與民俗的描寫。席氏一生強調寫生,素描成為相機以外,捕捉對象物影像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並不亞於其水彩、油畫創作,反而是攝住表現對象時,畫家一瞬間靈思所動,最直接與原初的感動顯現及真情傳譯。其素描對象有小孩、青年、少年、裸男、少女、貴婦、淑女、老夫、老婦、外國人等,也包含藝術家、明星、導演的素描。

  

  三、抽象畫

   席德進先生在杭州藝專求學時,即已受到林風眠的影響,對林氏作品優雅帶有現代感的線條,已為所感動。席德進1962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赴美參觀考察藝術,1963年自美轉赴歐洲,1966年自港返台,席氏遊歷歐美實地涉獵西洋現代藝術的原作,使觀念有所轉變,1963-66年期間為席氏旅歐熱中現代藝術的時期,於所撰〈歐美藝訊〉中提到他所知覺的藝術時潮所趨,抽象作品系列中,抒情抽象繪畫作品約集中在1957-1963年之間,1963年之後開始轉向普普與1965年之後開始以強烈對比色,顫動、耀眼之視覺圖形及硬邊藝術、歐普藝術為主的創新風格。

  1966年他又從民間廟宇建築形式與顏色中,找到接合了西洋現代藝術硬邊藝術簡潔的造型,和屬於東方純粹色彩的要素結合,加上平塗無個性的色面組合,散發原始和裝飾性的強烈視覺效果,將「紅、黃、藍」三原色賦予了嶄新的意義。

  

  四、民俗與建築

   1966年席氏由歐返台後,觀察對象轉而偏重台灣鄉土與民俗的描寫,其晚期回歸本土,以臺灣民間廟宇民房和民俗物品為主題,有時以獨特方式強調某些具有特殊性的主題,如描寫屋宇的一角,或建築正面莊嚴的結構氣勢,特殊景象。有時是單純的傳統民藝如太師椅,或民間戲偶,從單純主題中去透顯台灣民間藝品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特色,東方的特殊氣質。他四處寫生對台灣古屋、建築器物、風俗民情多所涉獵,1973年更發表文章介紹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如門神、皮影戲、漢磚畫、陶俑,希望從了解中國的過去,發現未來藝術創作應走的方向。

  

  

  五、靜物畫

   席德進創作題材中,靜物畫件數不多,但都有精湛的表現,從1949-1979年之間皆有所作,主要以桌面或平面空間上的瓶花為主,風格從早年的古典畫風到中期的印象派特質到具現代感的分割畫面,或寫實風格者皆有之,席氏創作剛勁有力的粗黑輪廓線,與畫中靜物、瓶、花古典莊重幽深的氣氛,渾然結合,散發古雅幽深的中國精神特殊表現。

  

  六、風景畫

   遊歷歐洲的經歷對席德進是重要的轉捩點,在旅歐前是肖像油畫創作精華期,在旅歐之後轉入風景水彩畫創作階段,席德進的風景水彩畫溫和內斂寫意,與油畫肖像表現強勁外顯的寫實,風格有所不同。這種轉變來自於對西洋現代藝術涉獵後的沉澱,從席德進於所撰〈歐美藝訊〉文中可知,1957年至1969年以前席德進的風景畫風,以準確的透視及具結構性的黑色線條為基礎,表現台灣都市街景及歐美大都會重要風景區的寫生創作。1969年以後畫風一轉以氤氳迷朦的畫法,結合帶有中國水墨畫寫意筆法,並開始習中國碑帖書法,使筆法更具書法性的功力,建構繪畫創新的形式。

   席德進的最大成就在水彩畫上,尤其風景畫掌握了臺灣亞熱帶海島氣候,氤氳迷朦水氣充滿的特色,顯現臺灣山水南島獨特的屬性。他透過實地寫生臨場體驗,從「自然的觀照」,實地體悟台灣風土實景真情、在地文化內涵,從歐遊歸來經過現代藝術薰陶後,重新開創賦予台灣風景以新的形式。誠如王藍先生說:「這位在四川誕生的畫家,他的真正藝術生命是在臺灣獲致的。」。

  

  七、花卉畫

   花卉題材與風景畫同是席德進水彩類項中的重要表現,以氤氳迷朦的水彩表現技法,讓花卉色彩浪漫柔美的暈開,顯得清新高雅而傳神。花卉創作與席氏1970年以後水彩畫台灣特色創新風格時期相同。花卉題材創作從1970年以後至1980年即席氏逝世前一年仍持續創作,幾乎台灣在地的重要花卉類型大多有之,他是將台灣花卉傳達最唯美多姿表現的藝術家。他曾說:「台灣沒有梅花、牡丹,可是畫梅花、牡丹的畫到處可見,為什麼住在台灣二、三十年就不敢去畫鳳凰木花?或本地花卉呢?難道只是因為古人沒有畫過就無從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