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
發佈單位(人):
簡銘山
活動主旨:簡銘山書法創作展—與蘇東坡對話 add_this [ 加入我的訊息追蹤清單 ]
活動地址:
活動日期:2010年09月11日~2011年10月31日
主題類別:展覽訊息
推薦活動:
活動內容:


.........................................................................

2010國立台灣美術館邀請展—與蘇東坡對話

展        期:20.10年9月11日開始 ~ 2010年10月31日止

開放時間:上午9點~下午5點  星期一休館

開幕茶會:2010年9月12日 下午2點30分

展覽場地:B2展覽室〈一樓大廳服務台左側上2樓〉

簡銘山簡介:                        請柬:

     

 

2010/09/09相關新聞報導:

 1.國立台灣美術館

      http://www.ntmofa.gov.tw/chinese/ShowInfomation_1.aspx?SN=2948&n=10044

        

         2.中央通訊社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P6/66537.aspx

        

         3.大台灣旅遊網新聞

        http://tw.tranews.com/Show/Style1/News/c1_News.asp?SItemId=0271030&ProgramNo=A000001000003&SubjectNo=3236020

        

         4.大紀元新聞網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9/13/n3023049.htm

        

         5.台灣立報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99778

        

         6.城市通

         http://citytalk.tw/event/index.php?e_id=119105

                                 初生之犢 

繼民國1992年榮獲中山文藝獎之後,又於今年〈2010年〉五月四日文藝節全國慶祝大會上,獲頒中國文藝獎章,簡銘山先生的書法藝術造詣再次受到肯定。本館因此力邀簡銘山先生來館展出書法近作約七十件,本次作品內容特色以蘇東坡先生所作詩詞、歌賦,以及文章為主。

簡銘山先生出生於南投縣草屯鎮,自幼喜好書法繪畫。就學期間,雖無老師指導,但憑興趣與毅力,在各項文藝比賽經常獲獎。

        1982年,35歲,經電信局的同事引介,獲南投趙水椿老師啟蒙,由行草書《王羲之集字聖教序》入手,剛開始接觸書法的那種感覺,好像喚回失去多年的記憶,他廢寢忘食的練習,極力想把失去的記憶找回來。趙老師讚許他為出藍之才,這好像給他打上一劑強心針!第二年參加中部美展獲第一名及入選全國美展,第三年參加中部美展又獲第一名,後續的幾年中,參加美術展覽會的比賽成績洋洋灑灑,為的只是給自己鞭策、增加信心,以及獲致評審委員的肯定而已。

                    欣賞時點圖片可放大.....

 

          

                                

                          勤耕硯田,腹笥漸豐

一直到1992年榮獲全國最高獎的中山文藝獎的十年間,先後又拜師在王壯為、陳其銓、汪中諸教授門下,每一位老師給他的啟發及觀念都不一樣,但對人生觀影響最深的應屬汪中(雨盦)老師。汪老師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後,又應聘到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講授文學,他有幸獲汪老師的賞識,特別收為關門弟子,允蒙每週二晚上到東海大學的宿舍,為他講授陶詩、宋詞……,從汪老師那裏奠定了良好的國學基礎。

      

 

                                       遨遊書藝

 1987年,有感于南投縣書法人口不及外縣市,於是和一些縣內的書法同好籌組南投縣書法學會,並膺任第一屆理事長,南投縣目前書法人口的成長,及書法的高水準,應該是將近這二十幾年書法學會辛勤耕耘的結果。簡銘山先生認為書法藝術必須具備成熟的技法,加上創作者的思想性、創造性。在大量的臨帖之後,能鎔鑄百家於一爐,都是所有成功的書法家所經歷的過程,沒有任何捷徑﹗

本次展覽的作品形式多變,尤其大字行書氣勢磅礡,似乎在表達東坡先生的文章浩然之氣,透過簡銘山先生的靈巧之手,濟以筆走龍蛇之姿,將文章與書法結合為一,似乎是簡銘山先生透過筆鋒與東坡先生的今古對話。

        近幾年,注入更多的畫理思維,在用筆方面已經擺脫過去以形取貌的迂腐習氣,取代為優質的寫意線條,在筆走龍蛇之間盡情揮灑。簡銘山最擅長寫行草書,也擅於空間的佈局,一個中文字胡亂寫來,歪七扭八就是好看。他也擅長用墨,漲墨處有酣暢淋漓的沈著痛快之感;枯墨處就像萬歲枯藤,書老人不老。他認為臨帖不需字字鉅細靡遺的雕龍圖鳳,臨帖的目的是要擷取古人精華與長處,經過內心的思維變造,挑戰古人所敢為與不敢為的寫法,但又蘊涵著傳統書法應有的氣韻。

   

                                  不與俗同
   
   簡銘山先生認為從創作的要求來看,追摹、體驗所摹仿物件的形式風格的意趣和法度是一般層次的創作,而要體現高度的自立性,和表現自我氣質、個性的創作,才是高層次的創作,也就是創新。
   
  簡銘山認為創新表現在形式技巧者,諸如用筆、用墨、結構、佈局等皆有其歷史的繼承性,這是師古而獲得的。在風格上,因融合古人及時人的成法,進行新思維的變通再創造,從而逐步創立自我風格,具有新的審美書境。書法一藝,首重用筆,用筆之道,純乎自然,而結構、行氣、佈局章法、墨法、氣韻等亦為書法表現的種種技巧。

 自1982年開始學書法到現在,經過二十九個年頭了,擔任過全省美展、全省公教美展、經濟部員工書畫美展、南瀛獎、玉山獎、大墩獎、洄瀾獎、磺溪獎及其它大大小小的書法比賽評審委員,也曾經擔任過前省立美術館書法教師、私立南開技術學院兼任講師。其實這些外在的名譽,對簡銘山先生而言,只不過輕如鴻毛,他的心思,一直在書法領域裏從沒放棄過新的思維。

 

        

       他的隸書並未遵守漢隸蟬頭燕尾的筆法,而是加入一些漢簡結構的方式,鎔鑄成為鮮明而特殊的隸書風格。傳統隸書橫平豎直,具廟堂之氣;漢簡是民間的隸書書寫體,活潑自然,但難登大雅之堂,在融合過程中考驗著簡銘山處理結構法則與內涵的智慧。清朝鄭板橋先生為戲弄鹺賈所作的六分半書,其實也是加入篆隸的形構,久之,反成了他的特色。色。

         

         展出作品中有幾件是以甲骨文寫成的,他認為甲骨文字是以刀刻出來的文字,既然以毛筆寫甲骨文,就要表現出毛筆書寫的特性。因此,在甲骨文的作品中,處處呈現筆情墨趣,相當合乎書法藝術的創造性。

        楷書作品則雜以行楷書及端楷和魏碑,不以單一方式呈現楷書作品的風貌,思考的是不拘泥的多方面向。他的楷書底子相當紮實,特別富有一種書卷氣,這當然是他博觀約取,遍臨法帖所致。

   

 

 在這次展覽的作品中,確實也神遊於蘇東坡的人生旅途中,大量的閱讀有關文章,並將感觸發於款識,形成今古時空對話,他將蘇軾豪邁曠達的心情,透過筆鋒,散發出相同的韻味,在被貶謫的旅程所作的詩,用一種鬱鬱寡歡的筆調線條,訴說蘇軾內心的無奈,這一次展覽,將為台灣書法史留下一筆記錄。

更多作品圖片請點下方連結 :http://blog.artlib.net.tw/author_album.php?act=viewalbum&ename=mingsan&apid=2881

          

                       自序       簡銘山  99.7.29 

         僕自弱冠即甚喜蘇東坡陶淵明之詩詞文章,己巳(1989)年間,幸得與雨盦先生遊,壬申(1992)歲春,復蒙師允列門牆,每週授以靖節先生詩文,含其英、咀其華,居閒則翰墨寄情,並被覽《資治通鑑》,以為他日屬文之資。

 憶往年所書拙作,概以詩詞為主,一則以企仰靖節先生之高風亮節、安貧樂道;一則以慕藺東坡先生之奇情高華、任真曠達。

 坡翁二十一歲隨父蘇洵入京,與弟蘇轍同科及第,父子三人,一時名噪京師,事載史乘。惟既生,又何生?二人俱列唐宋八大家,文章互匹儔,然於宦場見解迥異,復因托事以諷與新法有關之詩文,被言官何正臣李定舒亶等人彈劾為包藏禍心指斥乘輿,在湖州任上遽遭逮捕,解交御史台論罪,自此翁從政生涯跌宕坎坷,終其一生,可謂顛沛流離,載浮載沈不為過也。

        僕嘗擲筆喟然太息,以翁之循績文才,既不容於朝廷,何不步履淵明,朝耕南山、暮釣夢澤,一何至此?此無他,欲以其身盡忠竭力,報效朝廷耳!然古人嘗言:「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君而輔。」其侍妾朝雲亦嘗謂:「學士一肚皮不合時宜!」是引弦中彀之言。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試使東坡先生適時下野,辭官歸里,終其一生或能溫飽有餘,恐不能有《前後赤壁賦》、《赤壁懷古》、《寒食詩》、《水調歌頭》……等冠絕古今之作,是翁之幸耶?抑後人之幸耶?

        不佞學書歷廿八載,壬戌(1982)年初秋,因緣際會承古閩趙水椿先生納為弟子,授以行草書,然自慚天資駑鈍,起步云遲;復得王壯為教授指導,書勉:「有功無性則神采不生,有性無功則神采不實。」於是志益堅,學益勤。初,臨書、作書齲齒作態,爾後識見漸寬,乃謬得山谷道人所謂烈婦之態。

 久思以文之精華者為創作主題,今辱蒙國美館邀展,詢以展作名稱,乃定名曰〈與蘇東坡對話〉。